读一本书 一般我都读三遍
第一遍
通读 ,不求甚解,但求速度,几天下来,基本就能熟悉书的内容,知识的结构组织
第二遍
慢读,细读,有了第一遍的基础,按自己的知识 和 经验 来安排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最后也看看不怎么感兴趣的部分
第三遍
等什么时候,忽然有不明朗的地方 ,反过头来再找着看
这边书 基本上用了一周的业余时间,通读了一边,深佩作者对Python的理解,以及知识的渊博,对python的内部机制的讲解恰到好处,内容的安排比较合理,难易程度也算妥当
书中讲解的 python bytecode 使我想起了机器语言,以及机器的架构,语言的发展是从汇编开始的,前前后后出现了很多种。应该说c的流行标志了一个新编程世界的开始,使用c可以大量的脱离了机器,当然不是全部,然后这足以大步提升程序员的能力,历史的进步是思想的进步,工具的进步。c的流行证明了 面向过程的思想是优秀,编译器的发展,语法的标准化夯实了c的世界
人有一种属性,每个人都有,“懒惰” 。
回过头去想,因为c没有类,没有名称空间,没有模块,当然这些都可以变通的方式实现,(例如objectc),可是这不太符合懒惰者的习惯,所以更加智能,高效的语言不断涌现。带着类的c++出现了,为了表面自身是多么的神通广大,竟托出模版,范式编程。跨平台的java,脚步类型的python,php,perl,ru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