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中的例证必须在本质上相似
类比论证并不要求用于类比的那个例证与结论中的例证完全类似。我们的身体毕竟不像汽车。我们有血有肉,不是金属;我们没有车轮、座位或雨刷器。类比需要有本质上的相似性。汽车是由什么造出来的,或者它究竟有哪些零件,这些与医生的观点无关。这个论证讨论的是复杂系统的保养维护。
我们的身体与汽车之间一个本质上的不同在于,我们的身体不需要像汽车那样定期地进行“维修”。汽车需要定期更换润滑油、加油泵或变速器等等,但更换身体零部件或体液的频率要小得多,想想外科手术或者输血吧。另一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定期做体检——否则,我们可能察觉不到身上的问题——并且,老年人或者劳动过度的人与老化的或者跑长途的汽车相似,可能需要更加频繁地做定期检查。因此,这名医生的类比有一部分是成功。在我看来,“维修”的那部分说服力稍显不足,但检查的那部分说服力很强。
同样,21世纪的意大利与15世纪的美洲并非完全相似。在21世纪,每个小学生都听说过意大利,而在15世纪,世界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美洲。诺德韦尔不是探险家,一架商用飞机也不是“圣马利亚”号。但这些不同之处与诺德韦尔的类比无关。诺德韦尔只是想提醒我们,当一个国家已经有人居住时,宣称对它拥有主权是毫无道理的。无论是否全世界的小学生都知道这片土地,无论“发现者”如何抵达那里,这都不重要。更恰当的反应或许应该是尝试建立外交关系,就像如果我们今天刚刚发现意大利这片土地和意大利人民的话,我们所要做的那样。这才是诺德韦尔的重点,从这个角度看,他的类比论证十分出色(也让人不安)。
一个著名的论证试图通过类比证明造物主的存在。这项论证声称,当我们看到一座美丽且建造精良的房屋时,我们便能推断出建筑师或者木工的存在,与此相似,我们也可以从这世界的有序和美好中推断出造物主的存在。用前提——结论格式写出来就是:
美丽且建造精良的房屋必定有其“创造者”:设计者和建造者。
世界与一座美丽且建造精良的房屋类似。
因此,这世界也必定有其“创造者”:一位设计者兼建造者,即上帝。
同样,这里不一定需要很多的例证。这个论证关注世界和一个非常易于理解的例证——一座房屋——之间的相似性。
然而,世界是否在本质上与一座房屋相似并不是如此明显。我们对于房屋的成因知道得很多。但房屋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队这世界(宇宙)的整体结构,或者它的成因是什么知之甚少。哲学家戴维·休谟(David Hume)在其《自然宗教对话录》中讨论了这个论证,并问到:
自热的一部分能成为整体的规则吗?……想一想当你把房屋……与宇宙对比时,你这一步跨得(有多么)远,从两者在某些情况下的相似之处推知两者在成因方面的相似之处……一切的对比和推测在这种巨大的不相称面前有何意义呢?(选自《自然宗教对话录》,戴维·休谟著)
因此,休谟指出,宇宙与一座房屋在本质上不相似。的确,房屋意味着在其之外有“创造者”的存在,但从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来看,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其成因可能蕴含在它的内部,或者,宇宙的成因是宇宙所特有的。那么,这个类比就是失败的论证。如果要想由世界的本质推断出上帝的存在,可能需要试试其他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