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说明
@Cacheable注解中,value或cacheNames表示缓存名,key表示缓存里的主键名,unless表示某些条件下不存缓存,condition表示只在某些条件下才存缓存(即unless的否定条件)。
这里要特别注意:key属性使用的是SpEL表示,而非普通字符串。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写法:
@Cacheable(key="'key1'", ....)
表示key名为key1,SpEL里字符串必须用单引号括起来。
如果不使用SpEL指定key,spring框架会自动为我们生成一个key,生成规则是:
AppID+subAppID+@Cacheable.value+入参字符串
其中,入参字符串的拼接规则是:
- 如果只有一个入参P,则返回P.toString()
- 如果有多个入参P1、P2、P3等,框架会组装成一个SimpleKey对象,返回SimpleKey.toString(),具体形如:
SimpleKey[P1.toString()+‘,’+P2.toString() + ‘,’ + P3.toString() …]
参数间以逗号连接。
原理
核心逻辑在CacheAspectSupport里,该类的实例是cacheInterceptor,在ProxyCachingConfiguration.cacheInterceptor里定义。
在CacheAspectSupport.afterSingletonsInstantiated -> CacheAspectSupport.setCacheManager里,框架会查找CacheManager bean,将其设置到默认cacheResolver里,这个默认cacheResolver是一个SimpleCacheResolver实例。如果有多个CacheManager bean,会选择标注了@Primary的那个bean。
到了真正处理@Cacheable注解时,会调用CacheAspectSupport.getCacheOperationMetadata,这个函数的逻辑是,如果在@Cacheable注解里已指定了cacheResolver或cacheManager,就用用户指定的。若未指定,则用前面设置好的那个默认cacheResol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