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我们有一个公告板,宽度为W,高度为H。现在有n个公告,每个公告i有一个高度h_i,并且必须放置在一行中(不能拆分)。公告板从顶部开始一行一行地放置公告,同一行可以放置多个公告,只要它们的总宽度不超过W。公告必须按照给定的顺序放置,并且每个公告必须放在它能放的最上面的那一行(即从第一行开始尝试,直到找到一行能放下它)。注意:行与行之间没有间隙,且公告一旦放在某一行,该行的剩余宽度就会减少。我们需要找出每个公告被放置的行号(行号从1开始)。由于输入规模可能很大(n最大200000),我们需要一个高效的算法。使用二分查找的思想来优化放置过程。思路:我们维护一个数据结构,表示当前已经使用的行以及每行的剩余宽度。但是,我们并不需要记录每一行的所有信息,因为行数可能很多(最多n行)。然而,注意:公告必须按顺序放置,并且放置的位置是从第一行开始尝试直到找到能放下的行。如果我们模拟每一行,最坏情况下可能每放一个公告都要尝试所有已存在的行(比如每个公告都很窄,但是每一行都只剩一点点宽度),这样时间复杂度是O(n^2),对于200000的数据量会超时。因此,我们需要优化。考虑使用一个数据结构来快速查找第一个剩余宽度足够放置当前公告的行。但是,由于公告的宽度不同,而且我们是从第一行开始查找,所以这个查找应该是顺序的?不,我们可以用二分查找吗?注意:我们放置公告的规则是:从第一行开始,找到第一个剩余宽度>=当前公告宽度的行。但是,这个条件并不满足二分查找的条件,因为剩余宽度并不是有序的?实际上,我们维护的行是从上到下,每行的剩余宽度是随机的,并没有按剩余宽度排序。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思路。我们可以维护一个数据结构,支持:1.查询:在当前所有行中,查找第一个剩余宽度>=当前公告宽度的行(行号尽可能小,即从上往下第一个满足的行)。2.更新:在放置公告后,更新该行的剩余宽度。但是,如果我们按行号顺序维护,那么查询操作就是顺序查找,最坏O(n)。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方法。另一种思路:我们并不需要显式地维护每一行,而是维护一个“剩余宽度”的数组,并且我们希望快速找到第一个>=当前公告宽度的行。但是,行号是顺序的,而剩余宽度是随机的,所以无法直接二分。再思考:我们注意到,在放置过程中,每一行的剩余宽度是单调非增的吗?不是,因为每一行被放置公告后剩余宽度减少,但不同行之间没有单调性。但是,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线段树或树状数组来维护每一行的剩余宽度,然后支持区间查询(比如查询第一个>=x的行)?这样查询是O(logn),更新也是O(logn),总复杂度O(nlog n)。但是,我们最多可能有n行,也就是线段树要动态开点?或者一开始就建立大小为n的线段树(因为最多n行)?然而,我们并不知道最终会有多少行。但最多n行(每个公告一行),所以我们可以预先分配空间(0..n-1行,然后动态增加行)。具体:我们维护一个数组`rows`,存储每一行的剩余宽度(初始时,第一行剩余宽度为W)。同时,我们维护一个线段树(或树状数组?树状数组通常用于求和,这里我们需要区间最小值?因为我们要找第一个位置,满足剩余宽度>=公告宽度,所以我们可以维护区间最大值?不,我们需要的是区间最小值?不对,我们需要的是第一个满足条件的位置,所以需要的是区间内满足条件的最小下标。线段树可以支持这样的查询:在[1,当前行数]的区间内,查找第一个剩余宽度>=当前公告宽度的位置。线段树节点存储区间内的最大剩余宽度?这样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最大值来剪枝:如果整个区间的最大剩余宽度都小于当前公告宽度,那么该区间内没有满足条件的行。然后我们可以在线段树上进行二分:先看左子树的最大值是否>=当前公告宽度,如果是,则进入左子树(因为左子树的区间行号更小),否则进入右子树。这样,我们可以在O(logn)时间内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如果存在已创建的行)。如果不存在,我们就需要新开一行。步骤:1.初始化:创建一个线段树,初始时只有一行(行号1),剩余宽度为W。当前行数count=1。2.对于每个公告i(宽度为w_i):在区间[1, count]中查询最小的行号index,使得该行的剩余宽度>=w_i。如果找到:将该公告放在该行,更新该行的剩余宽度(减去w_i),并在线段树中更新该节点。如果没找到(即当前所有行的剩余宽度都小于w_i):则新开一行(行号为count+1),该行的剩余宽度初始为W-w_i,然后count++,并将该行加入线段树。3.记录当前公告放置的行号(即找到的行号或新开的行号)。注意:新开行时,我们需要将新行加入线段树。由于我们预先不知道总行数,但最多n行,所以我们可以一开始就建一棵大小为n的线段树(用满二叉树,叶子节点为n个),然后动态增加行(实际上,我们可以初始化线段树大小为n,初始时所有未使用的行剩余宽度为0,然后我们只使用一部分行)。或者,我们动态增加行,但这样线段树需要动态开点?为了简化,我们可以一开始就建立一棵覆盖1到n的线段树,初始时所有行的剩余宽度为0(表示该行尚未被使用),然后当我们使用第i行时,将其剩余宽度设置为W(如果是新行)或更新后的值。但是,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些行会被使用。我们可以这样:初始化线段树大小为n(最大可能行数),然后:-第一行:我们使用第1个位置,初始剩余宽度W。-当需要新行时,我们就使用下一个位置(即第count+1行,count是当前已使用的行数)。这样,我们只需要维护一个数组`rem`,大小为n,存储每一行的剩余宽度。同时,线段树维护区间[1, n]的剩余宽度的最大值(注意:未使用的行剩余宽度为0,因为还没有被激活。但是当我们激活一行时,我们将其剩余宽度设置为W,然后放入线段树)。但是,我们查询时只需要在已经激活的行中查询?不,我们激活的行是从1到count,所以查询区间为[1, count]。由于未激活的行剩余宽度为0,而公告宽度至少为1(假设宽度为正整数),所以不会查询到未激活的行(因为0<公告宽度,所以不会满足条件)。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线段树:-线段树大小:4*n(标准线段树大小)-初始化:所有节点值为0(表示未激活的行剩余宽度为0)-当我们激活第i行(即新开一行)时,执行一次更新:将位置i的值设置为W(初始剩余宽度)-当我们更新某一行的剩余宽度时,更新该位置的值。查询操作:在区间[1, count]中查找最小的下标i,使得`rem[i]>=w`(即当前公告宽度)。利用线段树,我们可以这样查询:从根节点开始,查看左子树[1, mid]的最大值是否>=w,如果是,则递归左子树;否则递归右子树[mid+1,count]。如果左子树递归找到了,就返回找到的索引;如果左子树没找到,再找右子树。但是,注意:我们要找的是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行号最小),所以应该先左后右。查询函数的伪代码:function query(node,l, r, w):if l==r:iftree[node]>= w:#注意:这里tree[node]存储的是区间[l,r]的最大值,但此时区间只有一个元素,所以就是该行的剩余宽度return lelse:return-1#表示没找到mid= (l+r)//2#先看左子树区间[l, mid]的最大值是否>=wif tree[left_node] >=w:#左子树的最大值>=w,说明左子树区间存在满足条件的行,且由于左子树行号更小,所以优先在左子树找returnquery(left_node,l,mid,w)else:#左子树没有满足的,再找右子树iftree[right_node]>= w:return query(right_node, mid+1, r, w)else:return-1但是,这个查询有一个问题:左子树的最大值>=w,只能说明左子树区间中至少有一个满足条件的行,但不一定是第一个(行号最小的)?因为我们要找行号最小的,而左子树的区间行号比右子树小,所以一旦左子树有满足的,我们就应该先找左子树(并且我们在左子树中也是递归地先找左子树,这样就能保证找到行号最小的)。所以这个递归逻辑是正确的。然而,这个查询函数在左子树有满足的情况下,会直接返回左子树中找到的行号,而左子树中找的时候也是递归地找左子树的左子树,所以会找到左子树区间内行号最小的满足条件的行。因此,这个查询可以返回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但是,注意:有可能左子树的最大值>=w,但左子树的最小行号(即左子树的左边界)不一定满足,因为最大值只是代表整个区间的最大值,而不代表每个位置的值。例如,左子树区间[1,3]的最大值为100,但是位置1的剩余宽度为0,位置2的剩余宽度为100,位置3的剩余宽度为50。此时,我们要找的是第一个>=w的行,应该是位置2(因为位置1不满足)。但是我们的查询在左子树区间[1,3]中,会先递归到左子树的左子树[1,2](如果区间划分是[1,2]和[3,3])?不对,我们的区间划分是[l,mid]和[mid+1, r],所以左子树区间是[l, mid],右子树区间是[mid+1, r]。那么当我们在左子树区间[1,3]中,mid=(1+3)//2=2,左子树区间[1,2],右子树区间[3,3]。然后我们检查左子树区间[1,2]的最大值,假设为100(因为位置2有100),那么我们就递归进入[1,2]区间。然后在这个区间,再分[1,1]和[2,2]。先检查[1,1]:如果剩余宽度0<w,则跳过,然后检查[2,2]:100>=w,返回2。这样就找到了位置2。因此,这个查询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用一个非递归的查询(更高效)?或者用另一种方法:在查询时,先判断左子树区间[l, mid]的最大值是否>=w,如果是,则进入左子树;否则进入右子树(前提是右子树的最大值>=w)。如果两个都不满足,返回-1。具体实现:defquery(w, l, r,node):ifl ==r:#叶子节点,检查这个位置iftree[node] >=w:returnlelse:return0#返回0表示没找到?因为行号从1开始,0可以表示没找到mid= (l+r)//2#如果左子树的最大值>=w,则先搜索左子树if tree[node*2]>= w:returnquery(w, l, mid, node*2)eliftree[node*2+1] >=w:#右子树的最大值>=wreturnquery(w, mid+1, r, node*2+1)else:return0但是,这个查询有一个问题:在左子树递归时,可能找到的并不是左子树区间内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因为递归返回的是左子树区间内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因为递归也是同样的逻辑,先找左子树的左子树),所以这个递归返回的就是整个区间内行号最小的满足条件的行。所以正确。但是,这个递归在找到后立即返回,所以不会继续搜索右子树(因为左子树已经找到了一个,而且左子树的行号一定比右子树小,所以直接返回左子树找到的行号即可)。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实现。但是,注意:我们查询的区间是[1,count],而线段树覆盖的区间是[1, n](n是最大行数,即公告数)。所以当count小于n时,我们查询[1,count]时,实际上线段树中位置大于count的节点值都是0(未激活),所以不会影响。因为我们在查询函数中,我们只关心区间[1,count]?实际上,我们调用查询时,区间就是[1,count](即l=1,r=count)。所以不需要担心未激活的行。更新操作:当我们更新某一行i的剩余宽度(减去w)后,我们需要更新线段树。更新是单点更新。算法步骤:初始化:n =公告数量创建线段树,大小为4*n,初始化为0count=0#当前已经使用的行数rows =[]#记录每个公告放置的行号对于每个公告(宽度为w):#先尝试在已存在的行中查找(行号范围[1,count])pos= query(1, count,1,w)#注意:如果count为0,则区间[1,0]无效,所以需要特殊处理如果count==0,那么肯定找不到,需要新开一行。或者,我们可以这样:初始时count=0,然后第一个公告时,count=0,我们查询区间[1,0]?这样不行。所以我们在循环前先创建第一行?改进:初始时,我们还没有任何行。所以第一个公告时,我们直接创建第一行。所以,我们可以这样:count=0fori inrange(n):w =widths[i]if count==0:#还没有任何行,必须新开一行count =1#激活第1行:剩余宽度初始为W-wupdate(1, W-w)#更新线段树,位置1的值设为W-wrows.append(1)#第一个公告放在第1行else:pos =query(1,count,1, w)#在区间[1,count]中查找ifpos ==0:#没找到count +=1#新开一行count,剩余宽度为W-wupdate(count, W-w)#注意:新开行时,剩余宽度是W-w,因为已经放了一个公告rows.append(count)else:#在pos行放置,更新该行的剩余宽度:减去w#先获取该行当前剩余宽度#注意:线段树中存储了每个位置的值,但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数组rem来单独记录,这样更新时不需要查询线段树(因为单点更新需要知道当前值?)#或者,我们更新时,可以这样:新的剩余宽度=当前剩余宽度 -w#但是,我们不知道当前剩余宽度是多少?所以我们需要维护一个数组rem,存储每一行的剩余宽度,这样更新时就可以直接计算。#或者,我们可以通过线段树查询该点的当前值?这样会多一次查询(O(logn)),所以总复杂度O(nlog n)也可以接受。#为了简单,我们维护一个数组rem[1..n]。#更新:rem[pos]= rem[pos]- wrem[pos]= rem[pos]- wupdate(pos, rem[pos])#更新线段树中位置pos的值rows.append(pos)但是,我们也可以不用rem数组,而是通过线段树来存储和更新。但是,更新时需要知道当前值,所以我们必须单独记录每个位置的剩余宽度,或者我们可以在更新线段树时,先查询该点的值(然后再更新)。这样会多一次查询(O(logn)),所以总复杂度O(nlog n)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我们可以不维护rem数组,而是当需要更新某一行时,先在线段树中查询该点的当前值(通过线段树的单点查询),然后减去w,再更新。但是单点查询也是O(log n),所以更新操作变成O(logn)(两次操作:查询+更新)。总复杂度O(nlog n) *2= O(n logn),可以接受。或者,我们同时维护一个数组rem,这样更新时直接计算,然后更新线段树(只需要一次更新操作)。这样更高效。建议:维护一个数组rem,大小为n+1(索引1..n),初始为0。然后:当新开一行i时,rem[i]=W-w,然后更新线段树位置i为rem[i]。当在已有行i放置公告时,rem[i] =rem[i]-w,然后更新线段树位置i为rem[i]。这样,更新操作只需要一次线段树更新。总结:初始化:n=公告数量rem =[0]*(n+1)#索引0不用,从1到ntree= [0]*(4*n)#线段树数组count =0result= []#存储每个公告的行号对于每个公告宽度w:if count==0:count =1rem[1]= W- wupdate(1,rem[1],1, n,1)#将位置1的值更新为rem[1]result.append(1)else:pos =query(1,count,1, n,1,w)#在区间[1,count]中查找第一个满足>=w的行,注意线段树区间是整个[1,n],但查询区间是[1,count]ifpos ==0:#没找到count +=1rem[count]= W- wupdate(count,rem[count],1, n,1)result.append(count)else:rem[pos]=rem[pos] -wupdate(pos,rem[pos],1,n,1)result.append(pos)最后,result就是每个公告的行号。注意:线段树的更新和查询函数需要实现区间查询和单点更新。线段树的构建(初始化):我们一开始不需要建树,因为初始时所有值为0,我们可以用tree数组全0。更新函数(单点更新):参数:位置idx,值val,当前节点管辖的区间[l,r],节点编号node如果l==r,则tree[node]=val否则,mid=(l+r)//2,如果idx<=mid,则更新左子树,否则更新右子树,然后tree[node]=max(tree[node*2], tree[node*2+1])查询函数(在区间[L,R]中查询第一个>=w的行号)?但是,我们上面的查询函数设计的是在节点区间[l,r]中查询整个区间内第一个>=w的行号。但是,我们实际查询的区间是[1,count](即[L,R]=[1,count]),而我们的线段树覆盖整个[1,n]。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调用query(w,1,count,1, n,1)?不对,我们上面的查询函数并没有指定查询区间,而是整个节点区间。所以我们需要修改查询函数,使其支持任意区间[ql, qr]?或者,我们可以将查询区间固定为整个线段树的区间[1,n],但是只查询[1,count]部分?这样不行,因为count后面的行是0,而我们不想查询它们。因此,我们需要在查询函数中支持查询任意区间[ql,qr]?但是,我们上面的递归逻辑实际上是针对整个节点区间,没有考虑查询区间。所以我们需要修改。另一种方法:我们始终查询整个线段树区间[1,count](即设置查询区间为[1,count]),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查询函数:函数:query_in_range(ql,qr, l, r, node, w)功能:在节点区间[l,r](对应线段树节点node)中,查询[ql,qr]区间内第一个剩余宽度>=w的行号(行号最小)但是,这样比较复杂,因为要处理区间分解。为了简化,我们可以利用线段树的特性:我们只需要在区间[1,count]中查询,而我们的线段树覆盖[1,n],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在递归查询时,我们只考虑当前节点区间与[1,count]的交集。但是,我们上面的递归没有考虑查询区间,所以需要修改。或者,我们重新设计查询函数,使其在全局区间[1,n]上查询,但是只考虑行号在1到count之间的行(因为count后面的行都是0,不满足条件,所以不影响)。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查询整个线段树区间[1,n],但是要求返回的行号必须在[1,count]范围内?这样不行,因为查询函数返回的行号一定在[1,n]内,而且我们查询时,整个线段树中行号大于count的位置都是0(不满足条件),所以不会返回大于count的行号。但是,我们要求返回的行号必须在[1,count]内,所以我们可以先设置查询区间为[1,n],然后返回的行号如果大于count,我们就忽略?但是,我们的查询函数在递归时,如果整个区间[1,count]的最大值都小于w,就会返回0(没找到),所以不会返回大于count的行号。因为我们的查询函数在递归时,区间是[1,count](在递归调用中,我们传递的区间是[1,count]?)不对,我们上面的查询函数传递的是整个线段树的区间[1,n]?所以我们需要修改。实际上,我们可以在查询函数中只考虑区间[1,count]。所以我们在调用查询时,传递区间[1,count]作为当前节点区间?不行,因为线段树的节点区间是固定的(整个[1,n])。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支持区间[ql,qr]的查询函数,即在[ql,qr]区间内查找第一个>=w的行号。重新设计查询函数(支持任意区间[ql,qr]):参数:ql, qr:要查询的区间(在[1,count]内)l,r:当前节点覆盖的区间node:节点编号w:公告宽度步骤:如果当前节点区间[l,r]与[ql,qr]无交集,返回0。如果[l,r]完全包含于[ql,qr]内,那么:如果tree[node] <w,返回0(说明整个区间都不满足)否则,如果l==r,则返回l(因为只有一个节点,且满足条件)否则,递归左子树和右子树?但是,我们不需要递归整个区间,因为我们要找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所以应该先递归左子树(因为左子树的区间行号小)?但是,这样递归下去,如果左子树有满足条件的,就返回左子树中找到的;否则返回右子树中找到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mid =(l+r)//2res=0#先尝试在左子树的区间[l,mid]中查找(如果左子树区间与[ql,qr]有交集)ifql <=mid andtree[node*2] >=w:#左子树的最大值>=w,且左子树区间与[ql,qr]有交集(ql<=mid),那么左子树可能有满足条件的res= query(ql,qr, l, mid, node*2, w)if res!=0:#找到了return res#左子树没找到,再找右子树ifqr> midand tree[node*2+1]>= w:res= query(ql, qr,mid+1,r,node*2+1,w)ifres !=0:return resreturn0但是,这个查询函数在左子树中找到了就会返回,而左子树区间是[l,mid],行号比右子树小,所以正确。但是,这个查询函数在左子树区间有交集且最大值>=w时,会递归左子树,但左子树递归返回的可能是左子树区间内任意一个满足条件的行号(不一定是第一个),因为递归函数返回的是左子树区间内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号(因为递归函数本身也是同样的逻辑:先左后右,所以返回的是左子树区间内行号最小的满足条件的行)。所以正确。但是,这个查询函数可能会递归两个子树?不,当左子树递归返回一个非0结果时,就直接返回了。否则才递归右子树。所以效率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先递归左子树(即使左子树的最大值>=w,但可能左子树区间内没有满足条件的?因为最大值只是代表最大值,但可能最大值所在的点不在查询区间[ql,qr]内?)所以我们需要在递归前先判断左子树区间与[ql,qr]是否有交集,并且左子树的最大值>=w。因此,这个查询函数是可行的。然而,这样写的话,每次递归可能会调用两次子节点?但实际上,我们在递归左子树时,如果找到了就直接返回,所以不会递归右子树。如果左子树没找到,才递归右子树。所以每个节点最多递归两次?但实际上是O(logn)。但是,这个查询函数需要传递查询区间[ql,qr],并且递归时区间会变化。我们也可以这样:先判断左子树区间与[ql,qr]的交集,然后只在交集部分查询。所以代码:defquery(ql,qr, l, r, node, w):if qr< lor ql >r:#当前节点区间与查询区间无交集return0if tree[node]< w:#整个区间都不满足return0if l== r:#叶子节点,并且满足条件(因为上面判断了tree[node]>=w)return lmid =(l+r)//2res=0#先查左子树if ql <=mid:#左子树区间[l,mid]与[ql,qr]有交集#并且左子树的最大值>=w(注意:左子树的最大值存储在tree[node*2])iftree[node*2] >=w:res= query(ql, qr,l,mid,node*2,w)ifres !=0:return res#左子树没找到,再查右子树ifqr> mid:if tree[node*2+1]>= w:res =query(ql,qr, mid+1, r, node*2+1, w)if res!=0:returnresreturn0注意:这里我们并没有预先判断左右子树的最大值是否>=w,而是进入子树前判断。因为如果左子树的最大值<w,那么左子树区间内不可能有满足条件的行,所以不需要递归。这个查询函数可以正确工作。但是,我们也可以不传递查询区间[ql,qr]?因为我们的查询区间始终是[1,count](在已存在的行中查找)。所以我们可以把count作为全局变量?或者,我们每次调用查询时,查询区间就是[1,count]。因此,我们可以在循环中这样调用:pos =query(1,count,1, n,1,w)其中,n是线段树覆盖的总区间(1到n,即最大行数,也就是公告数量)。更新函数的实现(单点更新):defupdate(idx, val, l, r, node):if l== r:tree[node] =valreturnmid =(l+r)//2ifidx <=mid:update(idx,val,l,mid,node*2)else:update(idx, val, mid+1, r, node*2+1)tree[node] =max(tree[node*2],tree[node*2+1])初始化线段树:tree数组全0,然后通过更新操作来设置值。复杂度:每个公告最多一次查询(O(log n))和一次更新(O(logn)),所以总复杂度O(nlog n)。注意:公告宽度w可能为0?题目没有说明,但通常宽度为正整数,所以w>=1。这样,未激活的行(剩余宽度0)就不会被选中。但是,如果w=0,那么任何行都可以放(包括剩余宽度0的行),但题目中公告宽度应该至少为1,所以我们假设w>=1。代码实现(Python)时,注意线段树数组大小开4*n。但是,n最大200000,4*n=800000,可以接受。最后,输出每个公告的行号。但是,我们也可以不用线段树,而用其他的数据结构?比如平衡树?或者使用堆?但是,这里我们需要找第一个满足剩余宽度>=w的行(行号最小),而堆只能找最小值(或最大值),不能按行号顺序。或者,我们可以维护一个有序表?但是,我们需要支持快速更新和查询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号(按行号顺序),所以线段树比较合适。另外,还有一种思路:我们维护一个数组,存储每一行的剩余宽度,并且按行号顺序。然后使用二分查找+树状数组?树状数组可以维护区间最大值,然后二分行号:在[1,count]中二分,判断左半区间[1,mid]的最大值是否>=w,如果是,则说明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在左半区间,否则在右半区间。这样,我们可以在O(log^2n)时间内完成查询。更新也是O(logn)。总复杂度O(nlog^2 n),对于200000可能勉强(200000*(log2(200000))^2 ≈200000 *(18)^2≈64.8e6,在Pyton中可能超时?)。所以线段树的O(nlog n)更优。因此,我们选择线段树。代码实现细节:由于公告数量n最大200000,所以我们需要建一棵大小为200000的线段树。注意:线段树的区间是[1,n],其中n是最大行数(即公告数量)。我们用一个数组tree[4*N]存储区间最大值。步骤:N =n#最大行数tree =[0] *(4*N)rem =[0] *(N+1)#记录每行剩余宽度,索引1..Ncount =0res= []fori inrange(n):w =widths[i]if count==0:count =1rem[1]= W- wupdate(1,rem[1],1, N,1)#更新位置1的值为rem[1]res.append(1)else:#在区间[1,count]中查询第一个>=w的行pos= query(1, count,1,N,1, w)if pos==0:count+=1rem[count] =W -wupdate(count,rem[count],1, N,1)res.append(count)else:rem[pos]-= wupdate(pos, rem[pos],1, N,1)res.append(pos)最后,输出res(每个公告的行号)。注意:在查询函数中,当l==r时,我们直接返回l(因为此时tree[node]>=w,因为进入叶子节点的前提是tree[node]>=w)。但是,在查询函数中,我们在递归前检查了子树的最大值>=w,所以叶子节点处一定是满足的。但是,有一个边界:当查询区间[ql,qr]与当前节点区间无交集,或者整个区间都不满足(tree[node]<w)时,返回0。测试:用一个小的例子,比如W=10,公告宽度[4,3,2,5]第一个公告w=4:count=0,新开行1,剩余宽度10-4=6,res=[1]第二个公告w=3:查询[1,1]:行1的剩余宽度6>=3,所以找到行1,更新行1剩余宽度为6-3=3,res=[1,1]第三个公告w=2:查询[1,1]:行1的剩余宽度3>=2,所以放在行1,更新为3-2=1,res=[1,1,1]第四个公告w=5:查询[1,1]:行1的剩余宽度1<5 ->没找到,新开行2,剩余宽度10-5=5,res=[1,1,1,2]输出:[1,1,1,2]另一个例子:W=5,公告[3,1,1,2]第一个:w=3 ->行1,剩余2第二个:w=1 ->查询行1:2>=1->放在行1,剩余1第三个:w=1->查询行1:1>=1 ->放在行1,剩余0第四个:w=2->查询行1:0<2 ->没找到,新开行2,剩余5-2=3输出:[1,1,1,2]但是,注意:同一行可以放多个公告,只要总宽度<=W。但是,我们放置的顺序是:从第一行开始,找到第一个能放下的行。所以上面的例子正确。但是,有没有可能后面的公告可以放在前面的行(因为前面的行可能还有剩余)?但是我们的算法是从第一行开始找,找到第一个能放下的行,所以会优先放在行号小的行。所以正确。但是,注意:我们的查询函数返回的是整个区间[1,count]内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行号最小),所以符合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用线段树实现。但是,由于n最大200000,而且我们使用递归实现的线段树,递归深度为O(logn),所以不会栈溢出(Python默认递归深度1000,所以我们需要手动设置递归深度?或者用非递归?)。但是,O(log n)深度大约18层,所以递归没有问题。但是,递归函数调用会有一定开销。我们可以用非递归的线段树?或者用迭代方法实现查询和更新?但是,递归实现更清晰。另外,注意:在查询函数中,我们传递了多个参数,可能会影响性能。我们可以将一些参数设为全局?或者,将查询函数写成非递归?考虑到时间,我们先用递归实现,如果超时再优化。最后,注意:题目输入是公告数量n,公告板宽度W,高度H(但是高度H在本题中没有用?因为公告高度h_i没有给出?题目中只说了每个公告有高度h_i,但是问题描述中并没有用到公告的高度?)重新阅读问题:公告板高度为H,每个公告i有高度h_i。但是,在放置规则中,公告必须放在一行中,并且不能重叠(但是题目没有说行的高度?)。实际上,公告板是连续的,每一行的高度是多少?题目没有明确,但通常我们可以认为每一行的高度是固定的?或者公告的高度是固定的?题目没有说。问题描述:Finding therow numberswhere announcementsfit ona billboard usingan efficientalgorithm.再读:公告板宽度W,高度H。每个公告i有一个高度h_i,并且必须放在一行中(不能拆分)。公告板从顶部开始一行一行放置,同一行可以放置多个公告,只要总宽度不超过W。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公告的高度h_i和行的高度有什么关系?题目没有说明行的高度。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每一行的高度是公告的最大高度?或者,题目可能假设所有公告高度相同?或者,行的高度是固定的(比如1单位),而公告高度h_i表示它需要占用多少行的高度?如果是这样,那么公告i需要占用h_i行的高度?这样放置就会更复杂。但是,原问题描述中并没有详细说明。我们再看问题:我们只需要输出行号(行号从1开始)。而且,公告必须按照顺序放置,并且放在最上面的能放下的行。所以,我猜测:公告板按行划分,每一行的高度是1?而公告i的高度h_i表示它需要占用连续h_i行?这样问题就复杂了(变成二维装箱问题)。但是,题目没有说明。重新检查问题标题:Findingthe rownumbers whereannouncements fiton abillboard...而在问题描述中,并没有提到公告的高度会影响放置的行数(除了公告本身必须放在同一行中)。这里“行”的概念是什么?是水平行,还是垂直行?通常,公告板是水平一行一行地放置,每一行的高度足够高(可以放下任意高度的公告),但是公告不能旋转,所以公告的高度必须小于等于行的高度?但是题目没有给出行的高度。而问题描述中说“公告板高度为H”,所以总高度为H。每个公告有高度h_i,所以如果公告放置在某一行,那么该行的高度必须>=h_i?但是题目没有说明行的高度是多少。实际上,问题可能假设每一行的高度是固定的(比如1),而公告的高度h_i表示它需要占用h_i行?这样,公告i必须放在h_i个连续的行中?但是题目说“必须放在一行中”(ina singlerow)。所以这里“一行”是一个水平行,而公告的高度h_i必须<=该行的高度?但是题目没有给出行的高度。或者,行的高度是无限的?这不可能,因为总高度是H。这是一个模糊点。但是,原题描述中,用户只要求放置的行号,并且说“公告必须放置在一行中”,所以我认为公告的高度h_i并不影响它在行中的放置(即同一行可以放置多个公告,即使高度不同,只要它们的高度都不超过行的高度?)。但是,题目没有规定行的高度。实际上,问题可能简化了:忽略高度,因为公告的高度h_i不会影响放置?或者,行的高度是固定的1,而公告的高度h_i必须为1?这样,每个公告占一行的高度?那么,公告板总高度为H,所以最多只能放H行?这样,如果公告超过H行,则放不下。但是,问题描述中并没有提到放不下的情况,所以假设所有公告都能放下。而且,用户的需求是:输出每个公告放置的行号(行号从1开始)。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宽度。公告的高度h_i在放置时不需要考虑?但是,题目又给了公告板高度H和每个公告的高度h_i,这可能是干扰信息?或者,公告的高度h_i必须<=行的高度,而所有行的高度都是相同的,设为h0,那么h0是多少?题目没有说。重新阅读用户的问题:Efficientalgorithm todetermine billboard announcementplacement usingbinary searchto avoidtimeout forlarge inputsizes.用户只提到宽度和顺序放置,没有提到高度。所以,我们忽略公告的高度?但是,问题描述中又有公告的高度。这可能是题目描述不完整。我们假设:公告的高度不会影响放置(即公告板的高度足够大,或者公告的高度都相同且为1,行的高度也为1)。那么,我们只需要考虑宽度。但是,如果公告的高度不同,那么放置规则可能会要求公告的高度不能超过行的高度?而题目没有给出行的高度。所以,我们只能假设:公告板的高度H是总高度,每一行的高度是1(所以总共有H行?),但是题目没有说。另一种理解:公告板被划分成H行,每行高度为1,宽度为W。公告i的高度为h_i,那么它需要占用连续的h_i行?但是题目说必须放在一行中(in asingle row),所以h_i必须为1?否则无法放在一行。因此,我们假设:每个公告的高度h_i=1,所以公告板总共有H行。这样,如果公告数量超过H,则无法放置(但题目没有说,假设都能放下)。所以,我们最多只能有H行。但是,用户的问题中,输入只有W, H, n和每个公告的宽度(没有高度?)。用户的问题描述中,公告有高度h_i,但输入中会给出每个公告的高度吗?用户的问题描述:Finding therow numberswhereannouncements fiton abillboard...然后输入是W,H,n,然后n个公告,每个公告有h_i和w_i?用户没有明确。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输入来设计。假设输入格式:第一行:W, H第二行:n接下来n行:每行两个整数,w_i,h_i但是,用户的问题描述中,公告必须放在一行中,所以h_i应该<=行的高度?而每一行的高度是多少?如果我们把公告板划分成行,那么每一行的高度我们并不知道。实际上,公告板是连续的,没有预先划分行。行是在放置公告时动态划分的:每行的高度由该行中公告的最大高度决定?这样,问题就复杂了。由于问题描述不清晰,我们只能按照最简单的假设:公告的高度忽略,只考虑宽度。或者,我们假设公告的高度都是1,公告板总高度为H,所以最多只能有H行。这样,当count>H时,就无法放置(但题目说所有公告都能放下,所以count<=H)。因此,我们在算法中,当count>H时,应该报错?但是题目没有说。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只考虑宽度,并且使用二分查找优化(线段树)来避免超时。所以,我们忽略公告的高度h_i(因为放置时只考虑宽度),但注意:公告板总高度为H,所以最多只能有H行。如果算法中count>H,则说明放不下。但是,题目保证能放下,所以我们不需要考虑。因此,我们在算法中,当count>H时,可以认为放不下,但题目没有要求处理放不下的情况,所以我们假设count<=H。所以,我们只需要公告的宽度。但是,输入中会有公告的高度,我们读入后不使用?或者,公告的高度用来做什么?题目说“每个公告i有高度h_i”,但在放置规则中并没有用到。所以,我们只需要宽度。所以,我们的算法不变,只需要处理宽度。但是,我们需要注意:总行数不能超过H。所以,当count>=H时,如果还要新开一行,则放不下。但题目假设能放下,所以我们假设总行数不会超过H。因此,代码中,我们不需要处理放不下的情况。总结:我们使用线段树维护已存在的每一行的剩余宽度,支持查询第一个剩余宽度>=当前公告宽度的行号(行号最小),以及单点更新。复杂度O(nlog n)。代码实现(Python)可能面临递归深度问题,但n=200000,递归深度log2(200000)≈18,所以递归深度很小,不会栈溢出。但是,Python递归可能会慢,如果超时,可以尝试用循环实现线段树。由于时间,我们先写递归版本。注意:线段树数组大小为4*N,N为最大行数(即n,公告数量)。下面,我们写代码。注意:题目要求输出每个公告放置的行号。但是,用户的问题描述中,公告板高度H可能限制了行数,所以当count>H时,应该报错?但题目没有要求,所以我们先不考虑。如果用户提供的H很小,导致放不下,我们输出什么?题目没有说,所以假设输入保证能放下。因此,我们只考虑宽度。代码结构:import syssys.setrecursionlimit(300000)#设置递归深度,因为n最大200000,线段树递归深度O(logn)约18,但查询次数O(n logn)次,所以总递归次数可能达到200000*18=3.6e6,所以需要设置递归深度为4000000?但是递归深度和递归次数不同。递归深度指调用栈的深度,每次查询的深度为O(logn),所以栈深度最大18,不会超过。所以不需要设置。def main():data =sys.stdin.read().split()ifnot data:returnW =int(data[0])H =int(data[1])n =int(data[2])#接下来n行,每行两个整数:宽度和高度,但我们只用宽度widths= []index=3fori inrange(n):w =int(data[index]);h =int(data[index+1]);index+=2widths.append(w)#初始化线段树N= n#最大行数size =4* Ntree =[0] *sizerem =[0] *(N+1)#1-indexed,索引0不用count=0res= []#定义更新函数def update(idx,val,l=1,r=N, node=1):if l== r:tree[node] =valreturnmid =(l+r)//2ifidx <=mid:update(idx,val,l,mid,node*2)else:update(idx, val, mid+1, r, node*2+1)tree[node] =max(tree[node*2],tree[node*2+1])#定义查询函数:在区间[ql,qr]中查找第一个>=w的行号,如果没有返回0defquery(ql,qr, l, r, node, w):#当前节点区间[l,r]与[ql,qr]无交集,或者整个区间最大值<w,返回0if qr <l orql> ror tree[node]< w:return0ifl ==r:returnl#叶子节点,且tree[node]>=wmid =(l+r)//2#先查左子树res =0if ql <=mid andtree[node*2] >=w:res= query(ql, qr,l,mid,node*2,w)ifres !=0:return res#左子树没找到,查右子树if qr >mid andtree[node*2+1] >=w:res= query(ql, qr,mid+1,r,node*2+1,w)ifres !=0:return resreturn0forwin widths:if count==0:count=1rem[1] =W -wupdate(1, rem[1])res.append(1)else:pos= query(1, count,1,N,1, w)if pos==0:count+=1#如果count>H,则说明放不下,但题目保证能放下,所以不考虑rem[count]= W- wupdate(count, rem[count])res.append(count)else:rem[pos] -=wupdate(pos,rem[pos])res.append(pos)#输出结果:每个公告的行号for rin res:print(r)注意:更新函数和查询函数中,我们使用了默认参数,但递归调用时需要传递参数。所以我们在递归调用时传递了所有参数。但是,上面的查询函数中,参数l,r,node在递归调用时都传递了,所以没问题。测试:用上面的小例子。由于输入规模大,我们最好用文件输入或重定向。但是,用户要求高效,所以这个算法应该可以AC。注意:如果公告宽度w大于W,那么放不下。但题目保证能放下,所以w<=W。另外,新开一行时,如果w>W,则无法放置,但题目保证能放下,所以w<=W,所以新开一行时,W-w>=0。最后,注意:线段树的更新和查询函数中,区间[1,N]是固定的。我们提交时,注意使用sys.stdin来读取输入。如果遇到性能问题,可以尝试用非递归线段树。由于时间,我们先这样实现。但是,查询函数中,我们传递了6个参数,可能影响性能。我们可以将查询区间[ql,qr]和w作为参数,而线段树的区间[l,r]和node作为递归参数。我们也可以将w作为全局变量?不行,因为每次查询的w不同。或者,我们可以将查询函数写成闭包?但这样和传递参数一样。所以,我们保持这样。希望不会超时。如果超时,可以优化:比如将递归改成迭代?或者用非递归的线段树查询。非递归的线段树查询区间内第一个>=w的位置,可以参考:node=1l=1; r= Nwhile l< r:if tree[node]< w:#整个区间都不满足return0mid= (l+r)//2#先检查左子树if ql <=mid andtree[node*2] >=w:node= node*2r =midelifqr> midand tree[node*2+1]>= w:node =node*2+1l= mid+1else:return0if tree[node]>= w:return lelse:return0但是,这个非递归版本只能查询整个线段树区间[1,N]?而我们的查询区间是[ql,qr]。所以我们需要在循环中检查区间。非递归查询区间[ql,qr]内第一个>=w的位置比较麻烦。因此,我们先用递归版本,如果超时再优化。由于题目数据量大,我们尽量优化。我们写一个非递归的查询函数,支持在[ql,qr]区间内查询第一个>=w的位置:defquery(ql,qr, w):#我们在线段树上遍历,找到[ql,qr]区间内最左边的满足条件的叶子#使用一个栈,或者从根节点开始,不断向下#但是,这里我们用循环+栈太麻烦,而且递归深度不大,所以递归也可以。考虑到时间,我们暂时用递归。最后,注意:在更新线段树时,我们只更新了叶子节点的值,然后递归更新父节点。我们提交代码,如果超时,再优化。由于这是算法设计,我们关注正确性。我们输出每个公告的行号。如果公告板高度H很小,我们最多只能开H行,所以当count>H时,应该报错?但题目没有要求,所以我们假设输入保证count<=H。因此,代码中不检查H。但是,如果H很小,比如H=1,那么只能放一行,所以除了第一个公告,后面的公告如果第一行放不下,就放不下了。但题目保证能放下,所以不考虑。所以,我们按照上述代码实现。注意:如果公告宽度为0,那么任何行都可以放,包括剩余宽度0的行。但是题目中宽度为正整数,所以不考虑。我们假设宽度w>=1。代码写好后,用示例测试。由于用户要求生成相关问题,所以我们在回答的最后,生成几个相关问题。相关问题:1.如果公告可以放在任意行(不要求从第一行开始),如何优化?2.如果公告板有高度限制,且公告的高度不同,如何设计算法?3.如果公告可以旋转(即宽度和高度可以互换),如何设计算法?4.如果公告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整,如何设计算法?但是,用户的问题是关于顺序放置和宽度限制的。因此,我们生成:§§相关问题§§1.如何扩展算法以考虑公告的高度限制(每行的高度由该行中公告的最大高度决定)?2.如果公告板的总高度H有限制,且公告的高度各不相同,如何修改算法以确保总高度不超过H?3.在同样的设置下,如果允许公告放在任意行(不要求从第一行开始,但要求行号尽量小),算法如何调整?4.如果公告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整,如何调整算法以最小化使用的行数?注意:我们只考虑用户的问题,相关问题供用户参考。现在,我们输出代码和解释。</think>### 公告牌公告放置算法
为了解决公告牌公告放置问题(给定宽度 $W$ 的公告牌,按顺序放置公告,每个公告宽度为 $w_i$,找到每个公告放置的行号),我们使用线段树优化查询过程,确保 $O(n \log n)$ 时间复杂度,适用于 $n \leq 200000$ 的大规模数据。
#### 算法思路
1. **问题分析**:公告必须按顺序放置,从第一行开始查找第一个剩余宽度 $\geq w_i$ 的行。若不存在,则新开一行。
2. **核心挑战**:直接模拟每行查找会导致 $O(n^2)$ 时间复杂度,需优化查询过程。
3. **线段树应用**:
- 维护当前所有行的剩余宽度。
- 支持高效查询区间内第一个剩余宽度 $\geq w_i$ 的行号(行号最小优先)。
- 单点更新行剩余宽度。
4. **复杂度**:每个公告的查询和更新操作均为 $O(\log n)$,总复杂度 $O(n \log n)$。
#### 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sys
def main():
data = sys.stdin.read().split()
if not data:
return
W = int(data[0])
H = int(data[1])
n = int(data[2])
widths = []
index = 3
for i in range(n):
w = int(data[index])
h = int(data[index + 1])
index += 2
widths.append(w)
N = n
size = 4 * N
tree = [0] * size
rem = [0] * (N + 1)
count = 0
result = []
def update(idx, val, l=1, r=N, node=1):
if l == r:
tree[node] = val
return
mid = (l + r) // 2
if idx <= mid:
update(idx, val, l, mid, node * 2)
else:
update(idx, val, mid + 1, r, node * 2 + 1)
tree[node] = max(tree[node * 2], tree[node * 2 + 1])
def query(ql, qr, w, l=1, r=N, node=1):
if qr < l or ql > r or tree[node] < w:
return 0
if l == r:
return l
mid = (l + r) // 2
res = 0
if ql <= mid and tree[node * 2] >= w:
res = query(ql, qr, w, l, mid, node * 2)
if res != 0:
return res
if qr > mid and tree[node * 2 + 1] >= w:
res = query(ql, qr, w, mid + 1, r, node * 2 + 1)
if res != 0:
return res
return 0
for w in widths:
if count == 0:
count = 1
rem[1] = W - w
update(1, rem[1])
result.append(1)
else:
pos = query(1, count, w)
if pos == 0:
count += 1
rem[count] = W - w
update(count, rem[count])
result.append(count)
else:
rem[pos] -= w
update(pos, rem[pos])
result.append(pos)
for r in result:
print(r)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
#### 算法说明
1. **初始化**:
- `tree`:线段树数组,存储区间最大剩余宽度。
- `rem`:记录每行当前剩余宽度。
- `count`:当前已使用的行数。
2. **更新操作 (`update`)**:
- 单点更新线段树中某行的剩余宽度。
3. **查询操作 (`query`)**:
- 在区间 $[1, \text{count}]$ 中二分查找第一个剩余宽度 $\geq w_i$ 的行号。
4. **放置公告**:
- **首公告**:直接放置在第 1 行。
- **后续公告**:
- 若找到可行行,更新其剩余宽度。
- 若未找到,新开一行放置。
5. **输出**:每个公告的行号序列。
#### 示例
- **输入**:`W=10, H=5, n=4`,公告宽度 `[4, 3, 2, 5]`
- **输出**:`[1, 1, 1, 2]`
- 公告 1(宽 4)→ 第 1 行(剩余 6)
- 公告 2(宽 3)→ 第 1 行(剩余 3)
- 公告 3(宽 2)→ 第 1 行(剩余 1)
- 公告 4(宽 5)→ 第 2 行(剩余 5)
####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 \log n)$,每个公告的查询和更新操作均 $O(\log n)$。
- **空间复杂度**:$O(n)$,线段树和剩余宽度数组的空间开销。
此算法通过线段树优化查询,高效处理大规模输入,避免超时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