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确核心区别:按次 vs 按时到底差在哪?
简单说,按次切换是 “每发一次请求就换一个新 IP”,比如爬 1 条商品数据换 1 个 IP,爬 100 条就用 100 个 IP;按时切换是 “设定固定时间换 IP”,比如 5 分钟换 1 个 IP,不管这 5 分钟里你爬了 10 条还是 50 条数据,都用同一个 IP。
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 “IP 消耗与爬取节奏的绑定关系”—— 按次跟着 “请求量” 走,按时跟着 “时间” 走,选对了能省成本、避封禁,选错了反而踩坑。
场景 1:高频低量爬取,选 “按次切换”
如果你的爬虫是 “短时间内发大量请求,但总数据量不算特别大”,优先选按次切换。
之前爬美妆类目的商品数据,总共要爬 800 条,每条需要爬标题、价格、评价数 3 个接口,算下来总请求量 2400 次。当时选了按次切换,每发 1 次接口请求换 1 个 IP,结果全程没被平台拦截 —— 因为每次请求的 IP 都不一样,平台没法识别 “同一爬虫在操作”。
反而如果选按时切换,比如 5 分钟换 1 个 IP,假设 5 分钟内发 300 次请求,相当于 300 次请求用同一个 IP,很容易触发平台 “高频同 IP 访问” 的预警,大概率会被限制;要是为了减少同 IP 请求量,刻意放慢爬取速度,又会导致 5 分钟内只爬 100 次,剩下的 IP 时长就浪费了,既费时间又不划算。
场景 2:低频大量爬取,选 “按时切换”
如果爬虫 “总数据量极大,但单条数据爬取耗时长、请求频率低”,按时切换更合适。
做过一个数据采集项目,要爬 5 个版块共 12000 条数据,每条数据需要先爬列表页、再进详情页、最后爬评论,单条耗时约 15 秒,算下来总耗时要 50 小时。当时选了 10 分钟切换 1 次 IP 的按时代理,结果全程稳定:10 分钟里大概能爬 40 条数据,40 次请求用同一个 IP,因为请求间隔长(15 秒 / 次),平台不会判定为 “恶意爬取”;而且 10 分钟换 1 次 IP,50 小时总共只用 300 个 IP,成本比按次切换低了近 40%。
要是当时选按次切换,12000 条数据至少需要 36000 次请求(按每条 3 次请求算),得用 36000 个 IP,成本直接翻 12 倍,完全没必要。
场景 3:目标平台 “反爬严格”,优先 “按次切换”
如果爬的是反爬机制严格的平台,不管数据量大小,优先选按次切换。
我之前爬某笔记平台数据,试过按时切换(5 分钟换 1 次 IP),结果第 3 个 IP 就被限制了 —— 因为 5 分钟内发了 20 次请求,虽然间隔 20 秒 / 次,但平台还是识别出 “同 IP 短时间内多次访问”,直接拦截。后来换成按次切换,每爬 1 条笔记换 1 个 IP,哪怕 1 小时爬 30 条(30 次请求用 30 个 IP),也没再被封禁。
这类平台的反爬逻辑就是 “盯着同 IP 的操作痕迹”,按次切换能最大限度减少 “同 IP 操作次数”,从源头降低封禁风险;而按时切换哪怕放慢速度,同 IP 下还是有多次请求,很容易被盯上。
总结:3 个判断标准帮你快速选
看请求频率:单次请求间隔<10 秒(高频),选按次;单次间隔>10 秒(低频),选按时;
看数据总量:总请求量<5000 次,优先按次;总请求量>10000 次,且低频,选按时;
看反爬强度:反爬严格,必选按次;反爬宽松,可选按时。
最后提醒一句:不管选哪种,都要在爬虫里加 “IP 有效性检测”—— 比如每次切换 IP 后,先请求目标平台的首页,确认能正常访问再爬数据,避免用失效 IP 白花钱。

160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