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酿计算机俱乐部:黑客精神的崛起与计算机新时代的开启
1. 俱乐部的诞生
1975年3月5日,硅谷一个雨夜,32位参与者齐聚戈登·弗伦奇(Gordon French)的两车位车库,参加一个尚未命名团体的首次会议。这些人背景各异,有的彼此相识,有的通过弗雷德·穆尔(Fred Moore)张贴的传单随机联系而来。其中包括从伯克利驾车赶来的李·费尔森斯坦(Lee Felsenstein)和鲍勃·马什(Bob Marsh),前来展示MITS借给PCC的Altair 8800的鲍勃·阿尔布雷希特(Bob Albrecht),以及此前在计算机会议上结识弗雷德·穆尔、期待与志同道合者交流的自由工程师汤姆·皮特曼(Tom Pittman)等。
几乎所有人都对硬件充满热情,只有弗雷德·穆尔设想这是一个人们能“自助”学习硬件知识的社交团体。车库里摆放着一台Altair,鲍勃·阿尔布雷希特将其开启,灯光闪烁,象征着二进制代码在其中涌动。会议中,大家就芯片优劣、不同进制、存储方式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及俱乐部所需的元素时,“合作”和“分享”成为高频词汇。此外,还探讨了计算机在家庭中的应用,如游戏、家庭设施控制、文本编辑和教育等。
弗雷德·穆尔被此次聚会的活力所感染,提议团体每两周举行一次会议。散会时,电子零件供应商马蒂·斯珀格尔(Marty Spergel),即后来团体中被称为“废品商”的人,举起一枚英特尔8008芯片,问道:“谁想要这个?”并将芯片抛给了第一个举手的人,象征着团体所倡导的自由交流理念。
2. 俱乐部的发展与命名
第二次会议在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举行,参会人数超过40人。会议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团体的名称,提出了诸如“极小计算机俱乐部”“小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