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9-2015.09.07在阿里实习,刚好为期两个月。雁过留声,就写一篇杂文来记录一下这段经历吧。文中会尽量避开可能敏感的东西,可能会有记流水账之嫌。个人视角,各位看官看看就好。
从应聘开始说起
我是3.3左右投的简历,先后投了阿里跟腾讯的内推,苦苦等待,除了换电池之外手机从不敢关机,哪怕是午睡也要把手机放在耳朵边防止错过电话,但是两家却都杳无音讯。
到了3.10,突然两家同时来了电话,每家都面了一个半小时,面完之后整个人都瘫了。腾讯的先来的电话,面试完马上约二面了;阿里面完之后没说什么。
但我明显感觉到阿里的会更好一点。腾讯面试更倾向于公事公办,而阿里的则更有人情味。
阿里的二面隔了一个星期才来,当时我在上课,突然来了一条短信,问我什么时候方便面试。很庆幸面试官没直接打电话过来,因为我当时担心错过电话是开着铃声的,要是电话突然响了想必整个教室都会闹腾了。 由衷的感谢面试官的善解人意。
约了第二天下午,等到了六点还没来电话,六点多面试官发短信给我说他很忙,很抱歉,于是又重新约了时间。当时心中是有点不满的,因为我又白白紧张等待了很久。不过后来知道,二面面试官是我主管的主管,P9级,每天各种会议,能挤时间给我安排面试跟短信道歉已经非常难得了,不由的心怀敬意。
二面面完第二天就来了HR面,比我想象的要早的多。HR给了我一种慈母的感觉,到后面还关心我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情况,让我感觉非常温馨。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阿里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向往温馨和睦的上班环境。于是乎在心里内定了自己的去向,签了意向合同之后,就专心于课程而没有进行海投。
不过,签了意向合同之后,就一直杳无音讯了。看到别人询问hr的答复,是hr们忙于校招,没时间理会已经成功占坑的内推生。我对此表示理解,也没有去催促。但这一推就是一个月。
一个多月后,终于有校招客服打电话过来,问有没有hr来和我联系,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后很礼貌的说会帮我催促。然后,一个月后重复此步骤。
直到入职时间半个多月时(客服建议的是一个星期以前),我终于忍不住主动去询问,组织才和我建立了联系。感动涕零的同时又忍不住想吐槽这效率。
入职
在HR的邮件里是有注明报销入职费用的,于是我很兴奋的选择了灰机(我才不说其实是因为高铁票居然比飞机票还贵)。
第一次坐飞机,7.8的飞机,到达杭州后前往公司安排的酒店。公司为每个新入职的员工提供了为期七天的酒店,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定。一方面周旅劳顿,而且从学校环境切换到公司环境总会有些不适应,安排高档酒店能舒缓神经;另一方面,则是为在这边租房提供了缓冲期。
我是7.9入职的,公司新人入职集中在每周的周一和周四。到一号楼大厅,看到那里已经聚集了一堆人了。有孤零零站着玩手机的,有几个人聚集开心的聊天的,有尝试搭讪的。后来知道里面有本科的,有研究生,也有社招生;有实习生,也有应届生。老油条程度不一样,表现的也就不一样了。
很快就被拉到一间培训室,签合同、收集资料之类的。下午则是各种培训,包括行政、IT、人力、财务方面的培训。当然,也有人称之为洗脑。
领完电脑,我跟素未谋面的主管打了电话,马上就有人来接我,帮我搬电脑,领我到工位。后来知道,那个一直笑眯眯的就是我的导师。再一次感受到了阿里的人文关怀。
第三个工作日,我就搬到了一个项目室,开始接触业务,在此后的一个月里和大部队脱节,以至于后来搬到部门聚集地的时候基本没有熟面孔囧。
工作
我做的是国际站外贸综合服务部的金融。
刚开始做的时候,确实是一头雾水,什么都不懂,内部API、组件、系统什么的全部很陌生。不得不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费尽心思给我安排任务,每一次的任务都是有目的性的锻炼我某方面的能力,或者让我对某个方面熟悉。即使是安排给我的任务,也会考虑工作量,不会突然给我太大的工作量;还帮我挡住了来自运营、产品的无端的压力。
阿里内部有很多系统,不对外公开。这时候就不得不仰望一下,小公司面试会要求对某种工具熟悉,而大公司则是自己造轮子。虽然一些系统因为只对内部开放,所以性能没做的非常好,但基本能满足平时需要了。比较欣慰的是,阿里对内部交流平台非常看重,员工可以很轻松的在内网中交流、吐槽、约会。在人文关怀这方面,阿里不会逊色。
阿里的前后端人数差别比较大,据说在我这个部门前后端比例1:5,一开始无法理解,不过在具体业务中,往往都是我做完了我那部分,然后后台姗姗来迟的做完,然后才开始联调。毕竟前端相对独立一些,而后台经常需要跨应用调API调数据什么的。
而我这块业务也是新兴的,所以工作量其实不是很大。总共就我跟我导师两个人负责金融部分,后来我导师还去负责其他的,基本就是我一个人负责这一块。哪怕是这样,我的空闲时间还是非常多的。闲暇时间,我就去看看组件源代码,看看公司内部博客,看看一些指引文档。
部门的代码分为三个库,一个是业务代码,一个是业务级组件,一个是通用组件,仅供部门几十号人使用。这一点我是觉得很不好的,每个部门各搞各的,有重复造轮子之嫌。严格意义上说部门的组件是基于支付宝的arale的,但进行了一些自定义,有一些我觉得还是挺臃肿的。
阿里的工作流程像流水线开发,运营-产品-开发-测试,本没什么问题,但新业务经常需要过需求,每次过需求就是一个下午甚至一天,经常一群人各种讨(chao)论(jia)之后还是没把点子确认下来,严重的影响了效率,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拉扯上面。
阿里的人都挺好的,可以互相嬉戏开玩笑,上班时间主管是上级,但非上班时间则是同级,不会聊到工作。哪怕是P9,也可以在群里调戏。上下级观念不是那么强,这一点让人觉得非常的亲切。
公司里有台球桌、乒乓球桌、羽毛球场,中午吃完饭经常有人在羽毛球场打排球(没错就是排球),晚饭之后经常约打桌球,整体氛围还是非常不错的。
唯一比较不爽的就是效率特别低,尤其是流程。之前说的入职联系是一个体现,在这边,一个流程的每一步都会显示对应的处理人,如果不催的话,几个钟头都没人理会。催一次走一步,就是最好的描述了。
离职
9.1闹的风风火火的“拥抱变化”事件,给了很多员工致命的打击。9.1,阿里巴巴招聘官网证实了缩招的事实。之前写的是招聘3000+,现在具体HC没说,但据称是400+。另外有消息称P5薪资统一降到了10K(之前据说是13K*13,一个月前听说要涨到15K),这一点也未在官网上证实。但可信度还是挺高的。
收集现在比较常见的吐槽(不代表个人观点):
1. 诚信原则。给了意向offer又取消掉。虽然意向offer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还是有很多人会相信这个offer从而放弃其他公司的。而现在突然取消掉,让众多实习生无所适从。
2. “拥抱变化”。事情传出后,各种风起云涌,阿里的公关却没怎么表态,只是希望实习生“拥抱变化”。这么简短却显敷衍的回答自然没法让实习生们满意,也就变成另一个吐槽点了。
3. 员工第二?阿里的一个口号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员工第二这一点。
4. 卡时间。9.1正是秋招如火如荼的时间,阿里卡着简历、卡着面试到这个时间,突然出了新消息,打了很多人措手不及。现在很多人忙着去各种海投了。
嗯,不多说,我也去拥抱变化,海投去了~
总结
在这边学习了两个月,学习了很多东西。就稍微总结一下吧。
1. 虽然部分代码很臃肿,另一部分代码则有些取巧。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群前辈高人的心血。好的源码是一位好老师,多看源码能让自己得到很大进步。
2. 自己的小打小闹跟大公司的正规流程还是没法比的,这也是我至今很抗拒创业公司,不想那么快走创业团队这条路的原因。至少,以前没听说过IT公司里有法务、风控等角色。我想,很多创业公司也不敢说自己五脏俱全吧。
3. 经过导师两个月不间断洗脑,big-bang模式正在离我远去……
4. 从开始没法参与讨论,到后面可以指出别人的错误之处,我感觉自己在交流方面进步还是非常大的
5. 模块化的思维真正的深入人心了
6. 认识了好多好人,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