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框架的性能,今天下午研究了下ehcache。下面把网上的一些资料记录下来,以后再继续更新
hibernate可以用两种不同的对象缓存:first-level cache 和 second-level cache。first-level cache和Session对象关联,而second-level cache是和Session Factory对象关联。
Hibernate用first-level cache主要是减少在一个事务内的sql查询数量。例如,如果一个对象在同一个事务内被修改多次,hibernate将只生成一个包括所有修改的 UPDATE SQL语句。为了减少数据流动,second-level cache在Session Factory级的不同事务之间保持load的对象,这些对象对整个应用可用,不只是对当前用户正在运行的查询。这样,每次查询将返回已经load在缓存里的对象,避免一个或更多潜在的数据库事务。
在我们部门的开发框架中引入ehcache
a:在src下面建立ehcache.xml文件
b:修改hibernate_context.xml
c:在要缓存的对象上头部引入注解
只读缓存(read-only):没有什么好说的
读/写缓存(read-write):程序可能要的更新数据
不严格的读/写缓存(nonstrict-read-write):需要更新数据,但是两个事务更新同一条记录的可能性很小,性能比读写缓存好
事务缓存(transactional):缓存支持事务,发生异常的时候,缓存也能够回滚,只支持jta环境,这个我没有怎么研究过
读写缓存和不严格读写缓存在实现上的区别在于,读写缓存更新缓存的时候会把缓存里面的数据换成一个锁,其他事务如果去取相应的缓存数据,发现被锁住了,然后就直接取数据库查询。
在hibernate2.1的ehcache实现中,如果锁住部分缓存的事务发生了异常,那么缓存会一直被锁住,直到60秒后超时。
不严格读写缓存不锁定缓存中的数据。
d:测试
还真行,当对Agency对象进行增、删、改、查操作时,会自动清除缓存中的内容
HibernateTemplate模板查询没有用到缓存
博客:http://www.fengfly.com/plus/view-168183-1.html上面说的几个点,
1:session.get方法会先中二级缓存中通过id做为key查找相应的对象,如果不存在,再发送SQL语句到数据库中查询
2:调用load方法的时候,hibernate一开始并没有查询二级缓存或是数据库,而是先返回一个代理对象,该对象只包含id,只有显示调用对象的非id属性时,比如author.getName(),hibernate才会去二级缓存查找,如果没命中缓存再去数据库找,数据库还找不到则抛异常.load方法会尽量推迟对象的查找工作,这是它跟get方法最大的区别.
3:list方法不会从二级缓存中查找,但它从数据库中查找出来的对象会被存入cache
4:iterate方法使用的是典型的N+1次查询,先从数据库查询出所有对象的ID,再根据ID一个一个地从二级缓存查找,二级缓存找不到再查询数据库
5:关联缓存保存的是集合的id列表,而不是集合本身,关联命中缓存的时候,会根据id一个一个地先从二级缓存查找,找不到再查询数据库.更新集合中的某个对象不会造成关联缓存失效,只有改变集合的id列表才会造成缓存失效
6:查询缓存的key与HQL,查询参数以及分布参数有关,而且一旦查询涉及到的任何一张表的数据发生了变化,缓存就失效了,所以在生产环境中命中率较低.查询缓存保存的是结果集的id列表,而不是结果集本身,命中缓存的时候,会根据id一个一个地先从二级缓存查找,找不到再查询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