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转过一篇mako模板的调用方法,看了看也挺简单的,这次主要是学习模板的
编写语法。之所以选择mako模板,除了它的口碑好之外,主要是我受不了web.py自带模板了,特别是控制结构那里,没有使用结束标记,非得缩进使用才
行,严重影响页面的编排。因为没有搜到有现成的中文教程,就勉强看官方的英文原版了。做个学习记录在此。
Mako语法
mako模板可以是任何文本流形式的文件,HTML、XML都行,当然txt文本也是可以的。不过web.py里面如果使用
render_mako的话还是只认HTML的。mako会从中查找变量、函数、定义块等进行执行,而且定义块里面可以直接编写Python代码。嘿嘿,
神气得很呐。
1、变量
mako中使用“${}”来定义变量格式,举个例子,在default.html中编写:
还算简单了,Django中使用{{}},web.py中直接使用$。${}里面的内容是直接被python执行的,所以呢可以在里面加上更多的操作:
2
| 变量temp的平方:${pow(temp,2)}
|
调用实例,在web.py中定义
4
|
return
render.default(temp
=
temp)
|
执行结果:
2、转义符
在定义变量时,如果其中包含特殊符号时记得要使用转义符转换。u负责转换URL地址,h转换HTML,x对XML进行转义,trim就是去空格啦。
1
| url: ${"there is some text"}
|
2
| url(with escaping): ${"there is some text" | u}
|
3
| html: ${"show <
table
>"}
|
4
| html(with escaping): ${"show <
table
>" | h}
|
看看输出就明白了
1
| url: there is some text
|
2
| url(with escaping): there+is+some+text
|
4
| html(with escaping): show <
table
>
|
3、控制结构
mako模板中使用%来定义控制结构,像if、for、try之类的,关键的就是要使用“%end<name>”来关闭控制结构。这个应该很好理解了,上个菜:
1
| %
for
a
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显示结果:
0是偶数
1是奇数
2是偶数
3是奇数
4是偶数
5是奇数
6是偶数
7是奇数
8是偶数
9是奇数
4、注释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两个井号##是当行注释,而<%doc>和</%doc>中间可以写多行注释
5、换行过滤
同python代码中一样,可以使用“/”来强制不换行。
6、Python代码块
在mako模板中可以直接写py代码,这是个功能很强大的地方,python代码写在<%和%>之间即可。
2
|
x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0
]
|
3
|
y
=
[z
for
z
in
x
if
z
%
2
=
=
0
]
|
输出结果:
element: 2
element: 4
element: 6
element: 8
element: 0
7、模块级代码
上面有说可以直接在mako中上一般的python代码,还有更强大的地方,可以在引入模块和定义函数等等,在<%! %>中定义即可。
这个模块级别的代码块是在引入mako模板时直接加载到内存中的,是优先于render定义的。所以并不能直接用来进行页面内容的输出。我个人
感觉就是如果使用<%! %>来引入了模块和函数,就相当于在后台code中引入,可以作为发布后修改code的补丁形式。
6
|
return
re.sub(r
"^@"
, "", text)
|
8、标签
mako模板中其他的一些功能都是通过标签来定义的,定义格式为<%tagname></%tagname>。前面的多行注释<%doc></%doc>就是标签里的一种。
官方文档对每个标签都有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像<%def>、<%namespace>、<%inherit>等都有专门的篇章进行介绍的。
<%page> 定义模板的页面信息
<%include> 引入其他文件
<%def> 定义Python函数
<%namespace> 名称空间,有点.NET的感觉
<%inherit> 继承父模板
<%namespacename:defname> 调用其他名称空间中的函数
<%call> 一样的调用函数
<%doc> 前面有了,就是注释
<%text> Doc,类似于Python的三引号。使用filter定义转义(h/u/t)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