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7米,破最慢光速记录

减慢光速又破了记录,大约1000米长的光被压缩到0.02毫米,并且保存时间长达1.5秒,对应的光速为每秒6~7米. 对 于介质中的光速,我们一般考虑群速度,大致可以理解成波峰传播的速度,群速度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一样,如果介质的折射率大,那么群速度会变小.此外,因 为一个光脉冲由许多个不同频率的光波叠加而成,而同一介质对于不同频率的光折射率各不相同,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介质对频率越敏感(频率有一小变化,折射率差 别会很大),光速越慢.

       这次实验中采用的介质有EIT效应,EIT通常翻译成电磁诱导透明效应,有此效应的介质不会吸收某特定频率的光,也就是说介质对这 频率的光透明,可见,EIT介质折射率对频率的变化非常剧烈,是降低光速的理想材料.1991年斯坦福大学的Stephen Harris第一次观测到原子气体中的EIT效应,1995年,他获得了百分之一的光速.之后1999年,哈佛大学的Lene Hau小组的实验在极低温度下进行,原子气体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他们测到的光速为正常的三千万分之一.

      最近,Hau小组使用BEC相的钠原子来进行实验,选择钠原子是因为它有3个特殊的能级,我们分别用|1>,|2>,|3>来表示, 处于BEC相的钠原子初始都凝聚在|1>能级上,如果给予|1>能级原子能量(发射激光,原子吸收光子),就会从|1>跳 到|3>,当然|3>会通过自发发射光子降到|1>.对于|2>和|3>之间的跃迁也是同样的原理.在特定情况下(下述同 时发射两束激光时)原子会处于|1>和|2>的叠加态.

      实验开始时BEC原子都处于|1>能级,这时对着这些原子加上耦合激光,此激光的光子能量等于|2>和|3>之间的能量差.接着对着 BEC原子发射我们要储存的光,习惯称此光为探测激光.如果没有耦合激光的话,原子会吸收探测激光到|3>能级(探测激光光子能量等于|1> 和|3>之间的能量差),但因为耦合激光的存在,问题出来了,两者都想往|3>跳,这时候会发生量子干涉,干涉结果是出现了很大的折射率,导 致探测激光被减速压缩,这时原子处于|1>和|2>的叠加态,探测光的作用就像是给原子们刻上了个印记,印记内容是包含了探测光时间空间信息 的振幅和相位(叠加态在|2>态的投影).对处于BEC相的原子云来说,毫秒级的探测光是可以被完全记录的.接着移除耦合光,探测光和叠加态也同时 消失,部分原子处于|2>,这些原子有探测光的信息,最后再加上耦合光,|2>的原子吸收耦合光光子跑到|3>能级,|3>能级 又会自发放出光子跳回|1>,这些自发放出的光子是和探测光相同的.

       这次实验的有个难点是防止带有印记(探测光信息)的原子和BEC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以免印记保存的时间过短,为了达到这目的,实验中加上了磁场,把两者分隔开来,就像是油浮在水面上.

       实验中探测光先是被记录下来,再重生般的发射出来,虽说两者直观上不是同一束光,但是光的量子信息一点都没改变,实验把光保存了1.5秒,破了之前0.6 秒的记录.并且把大约1000米长的光压缩到0.02毫米,这相当与光速只有6~7米每秒.这项工作对量子信息传递很有意义,Hau认为,如果此实验再次 改良的话,可以保存光达5秒,祝他们取得更好的成果.

Source:

Slowed light breaks record

Creation of Long-Term Coherent Optical Memory via Controlled Nonlinear Interactions in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think>我们计划完成以下任务: 1. 通过Python脚本连接Lumerical FDTD 2. 加载指定的fsp文件 3. 修改fsp文件中的参数(duty_1, duty_n, pitch_1, pitch_n) 4. 运行仿真(如果尚未运行) 5. 从port1提取S参数并计算|S11|^2 6. 将修改的参数值和对应的|S11|^2结果保存到CSV文件中(每行一组参数和对应的结果,结果以多列形式存储,每列一个波长点) 注意:根据用户要求,每个波长点作为一个单独的列。因此,CSV文件将包含以下列: - duty_1, duty_n, pitch_1, pitch_n (参数列) - 然后是每个波长对应的|S11|^2值(每个波长一列,列名可以用波长值表示,但为了简洁,也可以只按顺序排列,并在第一行用波长值作为标题) 步骤: 1. 设置Lumerical API路径并导入lumapi(注意异常处理) 2. 定义fsp文件路径和输出CSV文件路径 3. 定义要修改的参数及其值(这里我们需要一个循环或外部输入,但用户没有指定多组参数,所以我们可以先考虑单组参数,然后扩展为多组) 4. 连接FDTD,加载文件,修改参数,运行仿真(如果需要),提取数据 5. 将参数和结果写入CSV 由于用户可能希望进行参数扫描(多组参数),我们假设参数以列表形式提供,然后循环执行仿真。 但是,用户问题中并没有明确是一次修改一组参数还是多组。为了通用性,我们设计为可以处理多组参数。 具体步骤: 1. 准备参数列表:例如,每个元素是一个包含(duty_1, duty_n, pitch_1, pitch_n)的元组或字典。 2. 打开CSV文件,先写入标题行: 第一行:'duty_1', 'duty_n', 'pitch_1', 'pitch_n', 然后是波长值(每个波长作为一列) 3. 对于每组参数: a. 加载fsp文件(注意:每次循环都需要重新加载,以确保每次仿真的初始状态一致) b. 修改参数 c. 运行仿真(如果之前没有运行过,或者需要重新运行) d. 获取port1的S参数,计算|S11|^2 e. 将参数和结果(一组|S11|^2值,每个波长点一个值)写入一行 注意:由于重新加载fsp文件比较耗时,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重置”操作,但为了确保每次仿真的独立性,重新加载是安全的。 但是,重新加载整个文件可能会很慢。我们可以考虑在循环内只重置需要修改的变量和仿真结果,然后重新运行。但为了简单起见,我们每次循环重新加载文件。 优化建议:如果参数扫描次数多,且fsp文件较大,重新加载会非常慢。我们可以尝试在循环内使用`fdtd.switchtolayout()`回到初始布局,然后修改参数,再运行。这样就不需要每次重新加载文件。 因此,我们采用以下流程: - 启动FDTD,加载fsp文件一次 - 使用`switchtolayout`回到布局模式 - 修改参数 - 运行仿真 - 提取数据 这样避免重复加载,提高效率。 但是,注意:如果修改的参数会影响网格设置等,可能需要完全重置。不过,对于大多数情况,回到布局模式修改参数再运行是可行的。 步骤: 1. 连接FDTD,加载fsp文件(一次) 2. 定义参数列表 3. 打开CSV文件,写入标题 4. 对于每组参数: a. fdtd.switchtolayout() # 回到布局模式 b. 使用fdtd.setnamed或fdtd.setvariable修改参数 c. 运行仿真:fdtd.run() d. 提取S参数并计算|S11|^2 e. 写入一行数据:参数值 + 所有|S11|^2值(按波长顺序) 5. 关闭FDTD会话 关于修改参数: 假设这些参数是FDTD工作区中的变量(变量名分别为'duty_1', 'duty_n', 'pitch_1', 'pitch_n'),我们可以使用: fdtd.setvariable('duty_1', value) ... 其他类似 如果这些参数是某个结构体对象的属性,则需要使用setnamed。但用户没有说明,我们假设是全局变量。 提取S参数: 使用之前的方法:从port1结果中获取S矩阵,然后取S11并计算平方。 保存结果: 每个波长点作为单独一列,因此一行中会有4个参数列和len(wavelengths)个结果列。 注意:波长值在每次仿真中可能相同(如果扫描范围不变),所以我们可以只写一次波长标题。但为了确保兼容性(比如不同参数下波长范围可能改变?),我们每次仿真后都提取波长,但标题只写一次(假设波长范围不变)。如果波长范围会变,那么每次都要写入波长行,但这不符合CSV的结构。因此,我们假设波长范围固定。 因此,我们在第一行写入标题:前4列为参数名,然后是波长值(用字符串表示,例如“1.500μm”)。 如果波长范围会变化,那么这种存储方式就不合适了。所以,我们要求仿真波长范围固定。 实现: 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编写代码: 1. 设置路径和参数列表 2. 连接Lumerical 3. 加载fsp文件 4. 获取初始波长(用于标题) 5. 打开CSV文件,写入标题行 6. 循环参数列表: - switchtolayout - 设置变量 - 运行仿真 - 获取S参数和频率,计算波长和|S11|^2 - 写入一行(参数值 + |S11|^2值列表) 7. 关闭文件,关闭FDTD 注意:由于仿真可能失败,需要加入异常处理。 代码结构: 注意:参数列表可以这样定义: params_list = [ {'duty_1': 0.5, 'duty_n': 0.5, 'pitch_1': 0.3, 'pitch_n': 0.3}, ... # 其他参数组 ] 或者用列表的列表,然后通过索引访问。这里我们用字典更清晰。 完整代码示例:</think># Lumerical FDTD参数扫描与S参数提取脚本 以下是完整的Python脚本,用于连接Lumerical FDTD、修改指定参数、运行仿真并提取S参数数据: ```python import sy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os import csv import time # 添加Lumerical API路径(根据您的安装位置修改) sys.path.append(r"C:\Program Files\Lumerical\v202\api\python") # Windows示例 # macOS/Linux: sys.path.append("/opt/lumerical/api/python") try: import lumapi except ImportError: print("无法导入lumapi模块,请检查Lumerical API路径是否正确") sys.exit(1) def run_fdtd_simulation(fsp_path, params, output_csv): """ 运行FDTD仿真并提取S参数 参数: fsp_path: FSP文件路径 params: 参数字典 {参数名: 值} output_csv: 输出CSV文件路径 """ try: # 连接Lumerical FDTD并加载文件 with lumapi.FDTD(hide=True) as fdtd: print(f"加载FSP文件: {os.path.basename(fsp_path)}") fdtd.load(fsp_path) # 设置参数值 print("设置仿真参数:") for param_name, value in params.items(): fdtd.setnamed("FDTD", param_name, value) print(f" {param_name} = {value}") # 运行仿真 print("运行仿真中...") start_time = time.time() fdtd.run() elapsed_time = time.time() - start_time print(f"仿真完成! 耗时: {elapsed_time:.2f}秒") # 提取S参数数据 s_params = fdtd.getresult("port1", "S") s11_complex = s_params['S'][:, 0, 0, :] # 提取S11复数矩阵 s11_squared = np.abs(s11_complex)**2 # 获取频率并转换为波长 (单位: μm) frequencies = s_params['f'] # 获取频率数组(THz) c = 0.3 # 光速(THz * μm) wavelengths = c / frequencies # 波长 λ = c/f # 保存参数和结果到CSV save_to_csv(params, wavelengths, s11_squared, output_csv) return wavelengths, s11_squared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仿真过程中出错: {str(e)}") sys.exit(1) def save_to_csv(params, wavelengths, s11_squared, output_csv): """将参数和结果保存到CSV文件""" try: # 创建目录(如果不存在) os.makedirs(os.path.dirname(output_csv), exist_ok=True) with open(output_csv, 'w', newline='') as csvfile: csvwriter = csv.writer(csvfile) # 写入参数行 param_header = ["参数"] + list(params.keys()) param_values = ["值"] + [str(v) for v in params.values()] csvwriter.writerow(param_header) csvwriter.writerow(param_values) # 写入波长标题行 wavelength_header = ["波长(μm)"] + [f"{w:.6f}" for w in wavelengths] csvwriter.writerow(wavelength_header) # 写入反射率数据行 reflectance_row = ["|S11|^2"] + [f"{s:.6f}" for s in s11_squared.flatten()] csvwriter.writerow(reflectance_row) print(f"\n数据已保存至: {os.path.abspath(output_csv)}") print(f"CSV格式:") print(f" 第1-2行: 参数名称和值") print(f" 第3行: 波长值 ({len(wavelengths)}列)") print(f" 第4行: |S11|^2值") print(f"波长范围: {wavelengths.min():.3f} - {wavelengths.max():.3f} μm") print(f"反射率范围: {s11_squared.min():.4f} - {s11_squared.max():.4f}")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保存CSV文件时出错: {str(e)}") if __name__ == "__main__": # 配置文件和输出路径 fsp_path = r"C:\your_simulation_path\your_simulation.fsp" # 替换为实际fsp文件路径 output_csv = r"C:\output_path\s11_results.csv" # 输出CSV路径 # 验证文件是否存在 if not os.path.exists(fsp_path): print(f"错误:找不到FSP文件 '{fsp_path}'") sys.exit(1) # 定义要修改的参数 simulation_params = { "duty_1": 0.65, # 第一个周期的占空比 "duty_n": 0.45, # 最后一个周期的占空比 "pitch_1": 0.310, # 第一个周期的间距 (μm) "pitch_n": 0.290 # 最后一个周期的间距 (μm) } # 运行仿真并保存结果 wavelengths, s11_squared = run_fdtd_simulation(fsp_path, simulation_params, output_csv) ``` ## 关键功能说明 ### 1. 参数修改功能 ```python # 设置参数值 for param_name, value in params.items(): fdtd.setnamed("FDTD", param_name, value) ``` - 使用`setnamed`命令修改FDTD求解器中的参数[^1] - 支持修改任意工作区变量(如结构尺寸、材料属性等) - 可扩展添加更多参数(如`grating_depth`、`etch_depth`等) ### 2. S参数提取 ```python # 提取S参数数据 s_params = fdtd.getresult("port1", "S") s11_complex = s_params['S'][:, 0, 0, :] # 提取S11复数矩阵 s11_squared = np.abs(s11_complex)**2 ``` - 从指定端口("port1")提取S参数矩阵 - 计算$|S_{11}|^2$作为反射率指标 - 可扩展提取其他S参数(如$S_{21}$、$S_{12}$等) ### 3. CSV输出格式 ``` 参数,duty_1,duty_n,pitch_1,pitch_n 值,0.65,0.45,0.310,0.290 波长(μm),1.500000,1.501000,1.502000,... |S11|^2,0.023456,0.023512,0.023587,... ``` - 前两行:记录所有修改的参数及其值 - 第三行:波长数据(每个波长点单独一列) - 第四行:对应的$|S_{11}|^2$反射率值 ### 4. 性能优化 - 使用上下文管理器(`with lumapi.FDTD() as fdtd`)确保资源正确释放 - 计时功能监控仿真耗时 - 异常处理确保脚本健壮性 ## 使用说明 1. **修改路径配置**: - 更新`fsp_path`为您的FSP文件实际路径 - 设置`output_csv`为期望的输出位置 - 调整API路径匹配您的Lumerical安装版本 2. **自定义参数**: ```python simulation_params = { "duty_1": 0.65, # 光栅起始周期占空比 "duty_n": 0.45, # 光栅结束周期占空比 "pitch_1": 0.310, # 起始周期间距 (μm) "pitch_n": 0.290 # 结束周期间距 (μm) } ``` - 添加/删除参数项以匹配您的设计变量 - 确保参数名与FDTD工作区中的变量名一致 3. **运行脚本**: ```bash python lumerical_fdtd_scan.py ``` 4. **结果分析**: - CSV文件可直接导入Excel或Python进行可视化 - 使用`pandas`分析不同参数对反射率的影响: ```python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read_csv('s11_results.csv', header=None, skiprows=2) wavelengths = df.iloc[0, 1:].values.astype(float) reflectance = df.iloc[1, 1:].values.astype(float) ``` ## 应用场景 此脚本特别适用于: 1. **参数优化**:扫描光栅参数寻找最优设计[^3] 2. **灵敏度分析**:研究制造公差对性能的影响 3. **批量处理**:自动化多组仿真任务 4. **设计验证**:比较不同结构的光学性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