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信用卡还款问题*/
不过用float会莫名的把2位小数变成一个N位的小数....
用bigdecimal来记数字的就没什么问题了.
/*项目经验分享:Hibernate与充血模型的“冲突”*/
“冲突”问题发生在将旧有项目进行充血模型改造的过程。我们给原有Bean的set方法中加入了业务逻辑(如上下文状态改变,事件触发等)。接下来程序的执行出问题了,症状五花八门但常常都是不可重现的问题。
通过好一番的代码走查,终于发现(意识到)Hibernate对于Bean的加载时,默认属性值的传递是使用bean的set方法的,这个时候触发了多余的业务逻辑处理。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充血模型与Hibernate的Bean加载“冲突"了。
解决"冲突"的方法很简单,将Bean配置为直接的属性访问(acess=feild)。
这样的Bug有时候是隐藏得比较深的。因为大部分的set方法是没有业务逻辑的,而且Hibernate的save行为发生在session.close的时候,如果一个bean在加载的时候,通过set方法隐形改变了另外一个Bean的状态,这时候session.close,就会把这种修改“悄悄的”保存,而不被程序员发觉。因为从业务代码上,程序只是读取了一个bean,没有做任何的修改动作,我的天~~~血泪教训啊!
希望看到这个帖子的同学,大家告诉大家!
/*主题:贫血/充血模型转贴+自己的想法*/
Martin Fowler很早以前就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贫血模型"。文章里面批判贫血的领域模型是不够优雅、不够OO的,提倡使用充血的领域模型。在Java世界里这是一直争论的话题。到底什么是贫血什么是充血呢?
贫血模型:是指领域对象里只有get和set方法,或者包含少量的CRUD方法,所有的业务逻辑都不包含在内而是放在Business Logic层。
优点是系统的层次结构清楚,各层之间单向依赖,Client->(Business Facade)->Business Logic->Data Access(ADO.NET)。当然Business Logic是依赖Domain Object的。似乎现在流行的架构就是这样,当然层次还可以细分。
该模型的缺点是不够面向对象,领域对象只是作为保存状态或者传递状态使用,所以就说只有数据没有行为的对象不是真正的对象。在Business Logic里面处理所有的业务逻辑,在POEAA(企业应用架构模式)一书中被称为Transaction Script模式。
充血模型:层次结构和上面的差不多,不过大多业务逻辑和持久化放在Domain Object里面,Business Logic只是简单封装部分业务逻辑以及控制事务、权限等,这样层次结构就变成Client->(Business Facade)->Business Logic->Domain Object->Data Access。
它的优点是面向对象,Business Logic符合单一职责,不像在贫血模型里面那样包含所有的业务逻辑太过沉重。
缺点是如何划分业务逻辑,什么样的逻辑应该放在Domain Object中,什么样的业务逻辑应该放在Business Logic中,这是很含糊的。即使划分好了业务逻辑,由于分散在Business Logic和Domain Object层中,不能更好的分模块开发。熟悉业务逻辑的开发人员需要渗透到Domain Logic中去,而在Domian Logic又包含了持久化,对于开发者来说这十分混乱。其次,因为Business Logic要控制事务并且为上层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调用入口点,它就必须把在Domain Logic里实现的业务逻辑全部重新包装一遍,完全属于重复劳动。
如果技术能够支持充血模型,那当然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不过现在的.NET框架并没有ORM工具(不算上开源的NHibernate,Castle之类),没有ORM就没有透明的持久化支持,在Domain Object层会对Data Access层构成依赖,如果脱离了Data Access层,Domain Object的业务逻辑就无法进行单元测试,这也是很致命的。如果有像Spring的动态注入和Hibernate的透明持久化支持,那么充血模型还是能够实现的。
个人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感觉还是有种对充血模型的向往 因为一直以来也不知道是自己钻牛角尖还是什么的 对于业务层混乱复杂的业务方法 还是希望能让领域模型自己去处理这些问题 但是对于业务层的重复定义方法也是不可避免的 长远考虑领域模型重用的话还是有好处的(虽然不一定会再用到) 最终通过orm工具对领域模型的持久化感觉这种方式还是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