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块的执行顺序:静态代码块–>构造代码块–>构造方法块。
public class A{
static{
System.out.println("静态代码块!");
}
{
System.out.println("构造代码块!");
}
A(){
System.out.println("构造方法块!");
}
}//输出结果:静态代码块!-->构造代码块!-->构造方法块!(这个书写的顺序无关)
final修饰局部变量的问题:
1)基本类型:基本类型的值不能够发生改变;
2)引用类型:引用类型的地址不能发生改变,但是该对象的堆内存的值是可以进行改变。
`public class Person(){
final int age = 10;
Perso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ge = 100;//此处编译通不过,final变量不能进行改变
final Person p = new Person();
p.setAge(100);//引用中的值是能够改变
p = new Person();//编译通不过,因为引用地址不能改变
}
}`
final修饰的变量只能赋值一次。
抽象类有构造方法,它不是具体的,不能实例化,但是有构造方法,构造方法是用于子类访问父类数据的初始化。抽象类不一定有抽象方法,但是有抽象方法的一定是抽象类。
- 一个类没有抽象方法,可以定义为抽象类,这样定义的意义就是不让创建对象。
- abstract不能和final、privatet同时使用(private 和fiinal都不能够被重写)、static()(抽象方法是没有方法体的,而静态方法是可以通过类名直接调用的,组合在一起使用,没有意义)
接口
接口成员特点:
1)成员变量:在接口中成员变量只能是常量,并且是静态的,可以直接通过接口 去访问。相当于public static final int num = 3;
2)构造方法:接口没有构造方法,所有的类都默认继承Object类
3) 成员方法:只能是抽象方法,默认修饰符public abstract。
接口内部类
形式参数:基本类型和引用类型。
类的修饰符不能为private、protected、static。
内部类访问特点:
- 内部类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包括私有;
- 外部类要访问内部类,必须要创建对象;
成员内部类如何直接访问内部类的成员:
外部类名.内部类名 对象名 = 外部类对象.内部类对象
Outer.Inner oi = new Outer().new Inner();
成员内部类的修饰符:private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static :内部类用static修饰可以看出是外部类的成员,静态内部类访问的外部类的数据必须用静态修改。
成员内部类被静态修饰后的访问方式是:
外部类名.内部类名 对象名 = new 外部类名.内部类名()
Outer.Inner oi = new Outer().Inner();
String s1 = new String(“hello”)和 String s2 = “hello”的区别
![]()
前者创建两个对象,而后者是创建一个对象。
s1 == s2是false (s1的引用地址是0001,s2的引用地址是001)
s1.equal(s2)是true,他么指向的内容都是h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