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4.2节的BRIDGE模式,发现其实这个模式就是在我那两篇文章《
C++中接口与实现分离的技术》和《
重读《设计模式》之学习笔记(二)--再论接口与实现的分离》里面论述的一种设计方法。下面是书中描述的该模式的优点:
1)分离接口及其实现部分;
2)提高可扩充性;
3)实现细节对客户透明。我在《
C++中接口与实现分离的技术》里面用C++的实例代码主要论述了上面的优点1和优点3,而在《
重读《设计模式》之学习笔记(二)--再论接口与实现的分离》中又说明了上面的优点3。看来有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只要善于总结,还是能发现出很多规律的。
另外,本节中也提到了使用Bridge模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仅有一个Impementor和 创建正确的Implementor。对于后者,我在《 重读《设计模式》之学习笔记(二)--再论接口与实现的分离》中已经说明可以用工厂来实现;而对于前者,只要使用Singleton模式创建唯一的一个工厂就行了。
另外,本节中也提到了使用Bridge模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仅有一个Impementor和 创建正确的Implementor。对于后者,我在《 重读《设计模式》之学习笔记(二)--再论接口与实现的分离》中已经说明可以用工厂来实现;而对于前者,只要使用Singleton模式创建唯一的一个工厂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