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ula语言与网络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
1. Simula语言的起源与意义
Simula语言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挪威科学家Kristen Nygaard和Ole - Johan Dahl开发。当时,软件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处理复杂性。早期的编程语言,从最初的二进制指令,到后来的汇编语言,再到第三代编程语言,都在不断尝试弥合机器可计算指令集与人类思维可处理概念之间的差距。
第三代编程语言解决了物理内存位置抽象、数据类型以及程序流控制等方面的复杂性问题。而Simula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
在Simula语言中,通过变量封装对象状态,用指针表示对象间关系,通过方法描述对象的动作和交互。这一概念带来了全新的编程思维方式,将程序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指令看作一个整体,即对象。例如在室内装饰图形程序中,可以让“桌子”对象在屏幕上自行绘制,添加“椅子”对象时也无需更改更新屏幕的方法。
Simula语言在1967年就定义了面向对象编程的重要概念,如类、对象、指针、方法、消息和继承等,尽管部分概念名称不同,但核心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2. Simula语言的发展历程
Simula语言的诞生与运筹学密切相关。运筹学应用数学建模、统计和算法来寻找复杂问题的近似最优解。Kristen Nygaard和Ole - Johan Dahl在挪威国防研究机构工作时,面临使用计算机和第三代编程语言模拟操作的问题,于是他们构思了专门为此任务设计的新语言Simula。
Simula的第一个版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其核心概念是离散单元在离散服务元素处请求服务,并在特定时刻进入和离开这些元素。从这个初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