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C目前沿着两条发展路线:
1、一个是目标为了跨语言,服务端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实现,客户端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实现,不同的语言实现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可以互相调用。很显然,要支持不同的语言,需要基于那种语言实现相同协议的框架,并且协议设计应该也是跨语言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grpc,基于同一个IDL,可以生成不同语言的代码,并且语言的支持也非常的多。
2、另一个rpc框架发展的目标是支持服务治理,主要的精力放在服务发现、路由、容错处理等方面,主要围绕一个语言开发,可能也有一些第三方曲折的实现服务的调用和服务的实现,这其中的代表,也是比较早的开源的框架就是阿里巴巴的dubbo。
有些rpc框架协议的涉及一开始就没有考虑的跨语言,其中使用了语言的一些特有的属性,比如Java的ObjectInputStream/ObjectOutputStream, Golang的Gob等,有些在协议的设计上就考虑了通用性, 使用JSON或者Protobuffer作为数据序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