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电源运放的输出无法到0V是通病还是个例?
这是绝大多数传统单电源运放的“通病”,这里以LM358为例。
根源在于运放的输出级结构:
传统运放(如LM358、LM741、TL0xx系列)使用BJT(双极性晶体管) 作为输出级。为了不产生交越失真,输出级通常工作在AB类(甲乙类)。

-
下拉晶体管(NPN或N沟道):这个管子负责将输出拉低(Sink电流)。
-
上拉晶体管(PNP或P沟道):这个管子负责将输出拉高(Source电流)。

问题就出在“上拉晶体管”上:
在传统的PNP晶体管输出结构中,即使晶体管完全导通(饱和),它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仍然存在一个小的压降,称为饱和压降(Vce_sat)。这个值通常在几十到几百毫伏之间。
因此,当运放试图输出0V时,下拉晶体管虽然能很好地把输出拉到地电位,但上拉晶体管并未完全关断,仍存在一个微小的导通路径,导致输出无法完全达到0V,而是停留在 Vout_min = Vce_sat 的水平。对于LM358,这个值在数据手册中规定为典型值5mV,最大20mV(在轻负载条件下)。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327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