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策略分析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导向,并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化进程。本文旨在探讨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关键环节。这门课程需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逐步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重点是将国家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方面的要求,具体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实际行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核心素养的教育框架下,小学阶段的思政一体化教学应当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政教育的系统化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同时在教育渠道上追求创新,采用符合小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以确保思政教育能够深入人心。
1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这意味着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应被看作是孤立的单个课程或活动,而应当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当全面考虑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评价体系的多元性,确保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能够无缝对接,形成一个闭环的教学活动流程。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塑造。教师需要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和活动中都能够接触到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教育环境。此外,整体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道德法治观念,使他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思政一体化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和发展水平各有不同,思政一体化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采取分层次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又能适度挑战他们的思维,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治概念。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抽象思考,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他们学会分析复杂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层次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进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通过这样的分层次教学,教师能够确保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都能够接受到适宜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有效促进他们的道德法治素养的提升。
1.3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原则,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点和认知特点,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评估和分析,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基于对学生需求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策略。
例如,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能需要设计更多的互动和小组合作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对于那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精神。针对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进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最适合其个人发展的教育。通过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4 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推动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持续寻求和试验多样的教学策略和工具,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为了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互动平台。通过游戏化教学、情境模拟等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道德和法治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项目学习等方式,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这样的创新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创新性原则还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参与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创新性教学,教师能够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创新性教学也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2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现状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我国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多个方面。教师们开始注重课程的整合,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社会学等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样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连贯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思政理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法治素养,部分学校在思政教育中增加了实践环节,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然而,尽管思政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均衡分配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全面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家长和社会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优化策略
3.1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设互动共享平台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优化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我们应当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样化教学工具,以提升教学成效。这包括运用多媒体演示,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使抽象的思政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在线讨论、资源共享等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需要搭建互动共享的教学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包括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对新兴教学手段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尝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思政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爱国”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整合网络资源,引入时事新闻、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授“法治”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社会新闻,讨论法治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从而提高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3.2 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思考、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思政教学中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尊重他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化的教学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小明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年迈的奶奶站在车厢里,旁边的一位年轻人却占据着座位。小明心里觉得不公平,但他不确定是否应该站起来让座。他观察到其他乘客也没有采取行动,于是他决定站起来,主动给奶奶让座。奶奶感激地对他微笑,其他乘客也对小明的行为表示赞赏。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尊重他人的含义,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尊重与被尊重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他们自己的影响。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们模拟不同的社交场景,如在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实践尊重他人的行为。例如,学生可以扮演老师,其他学生扮演学生,通过模拟课堂互动,学会如何尊重老师和同学。通过这样的教学例子和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尊重他人的行为,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交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
3.3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进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述英雄事迹、学习先烈精神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品质,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小学思政课程中,当教授关于“爱国情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本国文化。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讲述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秋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古代诗人的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英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可以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如杨靖宇、赵一曼等,让学生学习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通过学习先烈的精神,学生可以培养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升国旗、唱国歌,让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到国家的伟大和民族的自豪。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烈士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先烈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热爱本国文化,培养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结语
思政一体化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关键。在实施思政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开展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这样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