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nterface的一些不知道的shiqing

本文详细介绍了Java中接口的新特性,包括default修饰符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解释了如何通过default实现接口方法的具体行为,以及static修饰符在接口中的应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关于interface,接口类定义的行为(方法)是不可以有body的也就是不能实现。

     interface下的方法默认修饰符是public abstract

     而成员变量的默认修饰符为public static final

     其实本人是小白一枚,在看Iterator的时候,发现一个default修饰符,那就很好奇了,到底什么是default是什么,为什么要新加了一个default呢,就拿这个修饰符试了一下

1.default
  class Test{
      default void test(){}
  }

Extension methods can only be used within an interface,在我用普通类的时候竟然给我说这样的事情,原来default是为interface接口专门使用的啊,就转过去使用Interface试了一下

interface C{
    default void say(){
        System.out.println("hello");
    }

果然就可以添加body,如何使用呢?一个类实现此接口会默认的添加这个方法并且不需要你去实现,因为已经实现过了,所以可以直接调用。

static class B implements C{
     
}// new B().say()
hello
B内没有实现任何C中的方法,可以直接调用say()方法,结果为“hello”,当然如何你不想用他实现的话,是可以重写方法的。


        2.static
        本着好奇宝宝的心理,再一次对 Public abstract 的方法伸去了罪恶的双手,既然是abstract方法了就不能有body了,那如何我换一些修饰符呢,既然interface的对象不能实例化,既然成员变量就可以使用static,那么方法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在方法加上static 以后可以使用,当然也就没有默认的abstract修饰了,而且实现类对象也不能调用,会说interface里的static修饰的方法只能被interface调用,感觉使用static修饰以后就缺少了interface的本身的意义了,所以暂时还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如果有的话请告诉小弟,涨一下见识。

----------------------------------------------------------------------------------------------------------------------------------------------------------

初次发帖,有什么不地道的地方,请见谅。========>_<===========






<think>我们正在讨论UVM中使用config_db机制来传递interface的替代方法。根据引用[3]中的描述,config_db机制通过set和get函数在验证平台的同部分之间传递参数和对象,特别是用于传递virtual interface。但用户想知道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替代方法: 1. 使用全局变量:在SystemVerilog中,interface可以定义为全局的,这样在UVM组件中可以直接通过全局名称访问。但是,这种方法破坏了封装性,且利于代码重用和维护。 2. 通过构造函数传递:在UVM组件的构造函数中传递interface。UVM组件的构造函数(new函数)可以添加额外的参数来传递interface。但是,UVM的objection和component的实例化通常是通过工厂(factory)创建的,而工厂创建对象时只能使用默认的构造函数(没有参数)。因此,这种方法需要绕过UVM的工厂机制,手动实例化组件,这样会失去工厂机制带来的灵活性(如覆盖功能)。 3. 使用uvm_resource_db:uvm_resource_db是另一种资源数据库,它依赖于层次路径,而是通过字符串名称来存储和检索资源。但是,uvm_resource_db同样是一种全局资源机制,与config_db相比,它没有作用域的限制,因此更容易出现命名冲突。而且,UVM官方推荐使用config_db而是resource_db。 4. 通过顶层模块直接赋值:在顶层测试平台(top_tb)中,将interface直接赋值给UVM组件中的interface变量。这需要在组件中提供public的interface变量,然后在顶层通过层次引用直接赋值。例如,在top_tb中,通过`uvm_test_top.drv.vif = input_if;`这样的语句进行赋值。但是,这种方法依赖于层次路径,当层次结构改变时,代码容易出错。 然而,这些替代方法各有缺点。实际上,config_db机制是UVM推荐的方式,因为它提供了良好的封装和灵活性。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例如性能考虑)想使用config_db,那么可能需要权衡利弊。 根据引用[2]和[3],config_db机制是UVM中传递virtual interface的标准方式。在引用[3]的代码示例中,通过config_db::set在initial块中设置virtual interface,然后在build_phase中使用config_db::get来获取。 但是,如果确实需要避免使用config_db,一种较为可行的替代方法是使用绝对路径直接赋值(即上述第4种方法)。例如: 在top_tb中: ```systemverilog module top_tb; my_if input_if(); dut my_dut(.clk(input_if.clk), ...); initial begin uvm_test_top.driver_inst.vif = input_if; // 假设driver_inst是driver实例的路径 run_test("my_test"); end endmodule ``` 在driver中,需要将vif声明为public(默认就是public,因为SystemVerilog中类成员默认是public): ```systemverilog class my_driver extends uvm_driver; virtual my_if vif; ... endclass ``` 但是,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 - 依赖于具体的层次路径,当UVM层次结构变化时,赋值语句也需要改变。 - 在UVM中,组件的层次路径可能很长,而且可能因为配置同而变化。 - 赋值必须在build_phase之前完成,因为build_phase中可能就需要使用interface。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UVM的配置机制中的set/get_config_object(这是UVM1.1之前的方法,现在已被config_db取代),但同样推荐。 结论:在UVM中,config_db是传递virtual interface的标准和推荐方式。如果出于特殊原因能使用,可以考虑直接层次化赋值,但需要注意其缺点。 相关问题: 1. UVM中config_db机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 使用全局变量传递interface会带来什么问题? 3. 除了config_db,UVM中还有哪些配置机制?</think>在UVM中,如果使用`config_db`机制注册interface,有以下替代方法可实现interface传递: ### 替代方案及实现方式 1. **构造函数直接传递(推荐)** 在组件实例化时通过构造函数参数传递interface: ```systemverilog class my_driver extends uvm_driver #(my_item); virtual my_if vif; // 声明虚接口 function new(string name, uvm_component parent, virtual my_if vif); super.new(name, parent); this.vif = vif; // 直接赋值 endfunction endclass // 顶层实例化时传递 module top_tb; my_if dut_if(); my_driver drv; initial begin drv = new("drv", null, dut_if); // 通过构造函数传递 run_test(); end endmodule ``` **优点**:编译时类型检查,无运行时开销 **缺点**:需修改组件构造函数,适用自动工厂创建 2. **层次化路径直接赋值** 通过绝对路径直接访问组件成员变量: ```systemverilog module top_tb; my_if dut_if(); initial begin uvm_top.find("*.drv").vif = dut_if; // 通过全局查找赋值 run_test(); end endclass ``` **优点**:无需修改组件代码 **缺点**:路径依赖易失效,降低可移植性 3. **自定义配置管理器** 实现独立于UVM的配置传递系统: ```systemverilog class config_pool; static virtual my_if if_pool[string]; endclass // 设置接口 initial config_pool::if_pool["drv_vif"] = dut_if; // 组件获取接口 class my_driver extends uvm_driver; virtual my_if vif; function void build_phase(uvm_phase phase); this.vif = config_pool::if_pool["drv_vif"]; endfunction endclass ``` **优点**:完全控制传递逻辑 **缺点**:需额外维护同步机制 4. **SystemVerilog全局变量** 使用`interface`的全局实例: ```systemverilog interface my_if global_if(); // 全局声明 class my_driver extends uvm_driver; virtual my_if vif = global_if; // 直接绑定 endclass ``` **优点**:零配置开销 **缺点**:无法多实例化,违反封装原则 ### 方案对比 | 方法 | 可维护性 | 复用性 | 多实例支持 | 性能开销 | |--------------------|----------|--------|------------|----------| | 构造函数传递 | ★★★★☆ | ★★★☆☆ | ★★☆☆☆ | 无 | | 层次路径赋值 | ★★☆☆☆ | ★☆☆☆☆ | ★☆☆☆☆ | 低 | | 自定义配置管理器 | ★★★☆☆ | ★★★★☆ | ★★★★☆ | 中 | | 全局变量 | ★☆☆☆☆ | ★☆☆☆☆ | ☆☆☆☆☆ | 无 | > ⚠️ **注意事项** > - 所有替代方案均需手动处理同步问题(如build_phase时序) > - 构造函数传递会破坏UVM工厂机制(需配合`uvm_component_registry`自定义) > - UVM官方推荐优先使用`config_db`[^3],因其提供类型安全、作用域控制和调试支持 --- ### 相关问题 1. UVM的`config_db`机制在传递interface时可能遇到哪些时序问题?如何解决? 2. 当验证平台需要支持多套相同接口时,哪种替代方案最合适? 3. 如何通过自定义工厂机制实现带参数的组件实例化? 4. UVM的`uvm_resource_db`与`config_db`有何本质区别?能否替代使用? [^1]: UVM验证平台的总体架构如上图所示。上一节我们搭建了最简单的Driver和DUT,并加入了factory机制、objection机制和virtual interface中的config_db机制。 [^2]: config_db机制用于在uvm验证平台间传递参数,通常都是成对出现的,set函数是寄信,get函数是收信。 [^3]: 在config_db机制中,分为set和get两步操作。这个机制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同模块和类之间的接口。 [^4]: factory机制的实现被集成在了一个宏中:uvm_component_utils。这个宏所做的事情非常多,其中之一就是将my_driver登记在UVM内部的一张表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