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引入
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缺少某些生活用品时,我们都会去超市进行购买,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是以什么身份去的超市呢?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说自己是消费者,确实如此,那么既然我们是消费者,又是谁替我们生产各种各样的商品呢?当然是超市的各大供货商,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我们的生产者。如此一来,生产者有了,消费者也有了,那么将二者联系起来的超市又该作何理解呢?诚然,它本身是作为一座交易场所而诞生。
将上述场景例比到我们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幕:代码的某个模块负责生产数据(供货商),而生产出来的数据却不得不交给另一模块(消费者)来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之间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类似上述超市的东西来存储数据(超市),这就抽象除了我们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其中,产生数据的模块,就形象地称为生产者;而处理数据的模块,就称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就叫做缓冲区。
三者之间的结构图:
为了方便理解,再列举一个寄信的例子:
1、你把信写好——相当于生产者制造数据
2、你把信放入邮筒——相当于生产者把数据放入缓冲区
3、邮递员把信从邮筒取出——相当于消费者把数据取出缓冲区
4、邮递员把信拿去邮局做相应的处理——相当于消费者处理数据
二、为什么要使用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归根结底来说,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就是通过一个容器来解决生产者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