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if…else…语句时候最多不要超过三层,那么当我们的层数比较多时就应该使用设计模式的知识了,状态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可以以状态为原子来改变本身的行为,而不是通过行为来改变状态。
1.浅谈状态模式
当一个对象的内在状态(State)改变时允许改变其行为,这个对象看起来像是改变了其类。
状态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当控制一个对象状态的条件表达式过于复杂时的情况(多层if …else)。把状态的判断逻辑转移到表示不同状态的一系列类中,可以把复杂的判断逻辑简化。
2.状态模式UML类图
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元素:
2.1 Context: 环境类(包括一些内部状态,例如属性,方法之类)。
2.2 State: 抽象状态类(所有具体状态的一个公共接口,状态之间就互相转换)。
2.3 ConcreteState: 具体状态类(用来处理来自Context的请求,当Context改变状态时行为也会跟着改变)。
3.下面以一个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1 State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State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3.2 Context类
public class Context {
public State State;
public Context(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State getState() {
return State;
}
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void Request()
{
State.Handle(this);
}
}
3.3 具体state类
(1)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A extends St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当前状态是 A");
context.State = new ConcreteStateB();
}
}
(2)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B extends St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Console.WriteLine("当前状态是 A.");
System.out.println("当前状态是 B");
context.State = new ConcreteStateA();
}
}
3.4 测试类
public class statePattern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设置Context的初始状态为ConcreteStateA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ConcreteStateA());
// 不断更改状态
context.Request();
context.Request();
context.Request();
context.Request();
}
}
3.5测试结果
4.小结
状态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基于内部状态而拥有不同的行为,但是不太符合软件工程开发中的“开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