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
七层模型,亦称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一般称为OSI参考模型或七层模型。
OSI七层参考模型
各个分层的作用
- 应用层
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并规定应用程序中通信相关的细节。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陆(虚拟终端)等协议。 - 表示层
将应用处理的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格式,或将来自下一层的数据转换为上层能够处理的格式,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 - 会话层
负责建立和断开通信连接,以及数据的分割等数据传输相关的管理。 - 传输层
起着可靠传输的作用。只在通信双方节点(计算机等设备)上进行处理,无需在路由器上处理。 - 网络层
将数据传输到目标地址。目标地址可以是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而成的某一个地址,这一层主要负责寻址和路由选择。 - 数据链路层
负责物理层面上互连的、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 - 物理层
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
实际的应用处理
发送人A通过邮件发送给收件人B“Hello,world!”,对网络的处理进行分析
-
应用层
将Hello,world!输入进邮箱并发送给收件人B,可以理解为一个简单的人机交互界面 -
表示层
因为应用层的软件各种各样,数据格式也是各式各样,所以需要通过表示层将这些数据“翻译”成网络通用的标准数据格式后再发送出去。 -
会话层
找到收件人B并建立会话关系。
假设A给B发了5封邮件,这5封邮件的发送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可以每发一封建立一次连接,随后断开连接。
- 可以一次建立好连接同时发送5封邮件。
…
正在负责在网络上传输具体数据的是会话层以下的。
-
传输层
主机A确保与主机B之间的通信并准备发送数据,叫做建立连接,进行建立连接和断开连接的处理,在两个主机之间创建逻辑上的通信连接是传输层的主要作用。传输层为确保传输的数据到达目标地址,会在通信两端的计算机之间进行确认,如果数据没有到达,它会负责进行重发。 -
网络层
传输层已经准备就绪了,可是我们知道电子邮件用户千千万,A和B中间还存在很多的其他用户,我们怎么实现寄件人A的文字就能准确的发送到收件人B的邮箱上呢? 这就是需要网络层的 IP 地址了。只要知道了收件人B的 IP 地址,就可以选择最佳路径进行准确的数据传输了。 -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接收到数据后需要继续往下传输,需要使用工具,就是数据链路层的网卡,继续进行传输。 -
物理层
数据到达物理层后,变成信号传输。
数据到达目标主机后,开始进行一个逆向的过程。
即数据到达对方主机后,从物理层传输到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工作
⽹络层与数据链路层有什么关系呢?
- IP 的作⽤是主机之间通信⽤的,负责在「没有直连」的两个⽹络之间进⾏通信传输
- MAC 的作⽤则是实现「直连」的两个设备之间通信。
理解一下:
就比如说,你想从xx村到海南市,你不得做公交车、汽车、火车、轮船到海南
那么你这整个的一个路线图,就是一个网络层,行程开端就是xx村---->>>源IP,目的IP---->行程结束就是海南
那么我从xx村到xx镇相当于是在这个区间内移动路线,也就是数据链路层,
其中,xx村好⽐源 MAC 地址,xx镇好⽐⽬的 MAC 地址。
(只要是在线路(网络层包含的都是))
这个xx村、海南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中间的位置会一直在变,也就是说
IP源、目的不会变, Mac源、目的会变化
各层协议
应用层
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并且规定通信的规范和细节
常见的协议:-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 FTP(文件传输协议)
-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 DNS(域名解析协议)
表示层
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会话层
负责建立和断开通信连接- 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
- 网络文件系统( NFS , Network File System )
- 远程过程调用( RPC , Remote Procedure Call )
传输层
是唯一负责总体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的一层。- TCP: 面向连接 ,可靠性强, 传输效率低
- UDP: 无连接,可靠性弱,传输效率快
网络层
将数据传输到目标地址;主要负责寻找地址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IP
- IPX
- RIP
- OSPF等
数据链路层
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ARP
- RARP
- SDLC
- HDLC
- PPP
- STP
- 帧中继等
物理层
负责0、1比特流(0/1序列)与电压的高低、光的闪灭之间的转换
引用
《图解TCP/IP》
https://blog.youkuaiyun.com/yaopeng_2005/article/details/7064869
快速理解OSI七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