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代码块
代码块有两种,静态代码块,和普通代码块。
静态代码块属于类级别的,加载的时候执行,普通代码块属于对象级别,创建对象的时候执行。而且普通代码块优先于构造函数执行。
package mytest.Proxy.reflect;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ZYP.name+":"); for(int i=0;i<2;i++){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100); System.out.println("\t第"+i+"次睡眠。"); } ZYP zyp = new ZYP(); ZYP zyp1 = new ZYP(); ZYP zyp2 = new ZYP(); } } class ZYP { static String name="zsc"; static{ System.out.println("静态代码块"); } { System.out.println("普通代码块"); } public ZYP(){ System.out.println("构造方法"); } } |
解释:静态代码块属于类级别的,普通代码块数据属于对象级别的。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说明了一下几点。
- 程序启动时并不加载全部文件,在用到时就会去加载文件。加载完数据就会形成类的类对象存入内存。因为静态代码属于类级别,所以在加载的时候会执行静态代码块的代码。(新体会:Java程序之所以封装在函数里面就是要触发或着调用这个方法,然后这个触发的代码。而在代码块中的代码无需触发,就会在动执行。)
- 在新创建实例的时候并不会再次加载文件,而是通过已经存在的类的类对象创建对象。(反射思考:在通过反射实现对象的时候,会根据类的路径先去找这个类的类对象,如果找到就通过类的类对象直接实例化一个对象,找不带就去加载文件,先有类的类对象,再通过这个类类对象创建类实例返回)。
资料:
要想理解反射的原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类型信息。Java让我们在运行时识别对象和类的信息,主要有2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RTTI,它假定我们在编译时已经知道了所有的类型信息;另一种是反射机制,它允许我们在运行时发现和使用类的信息。
理解RTTI在Java中的工作原理,首先需要知道类型信息在运行时是如何表示的,这是由Class对象来完成的,它包含了与类有关的信息。Class对象就是用来创建所有“常规”对象的,Java使用Class对象来执行RTTI,即使你正在执行的是类似类型转换这样的操作。
每个类都会产生一个对应的Class对象,也就是保存在.class文件。所有类都是在对其第一次使用时,动态加载到JVM的,当程序创建一个对类的静态成员的引用时,就会加载这个类。Class对象(类的class文件)仅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加载,static初始化是在类加载时进行的。
创建对象的过程:
类加载器首先会检查这个类的Class对象是否已被加载过,如果尚未加载,默认的类加载器就会根据类名查找对应的.class文件。
想在运行时使用类型信息(使用类信息干什么?创建对象,调用静态方法,参数等),必须获取对象(比如类Base对象)的Class对象的引用,使用功能Class.forName(“ZYP”)可以实现该目的,或者使用ZYP.class。注意,有一点很有趣,使用功能”.class”来创建Class对象的引用时,不会自动初始化该Class对象,使用forName()会自动初始化该Class对象。(初始化class对象是指,目前我知道的是执行静态代码块这种东西)。
为了使用类而做的准备工作一般有以下3个步骤:
- 加载:由类加载器完成,找到对应的字节码,创建一个Class对象
- 链接:验证类中的字节码,为静态域分配空间
- 初始化:如果该类有超类,则对其初始化,执行静态初始化器和静态初始化块
Class类与java.lang.reflect类库一起对反射进行了支持,该类库包含Field、Method和Constructor类,这些类的对象由JVM在启动时创建,用以表示未知类里对应的成员。这样的话就可以使用Contructor创建新的对象,用get()和set()方法获取和修改类中与Field对象关联的字段,用invoke()方法调用与Method对象关联的方法。另外,还可以调用getFields()、getMethods()和getConstructors()等许多便利的方法,以返回表示字段、方法、以及构造器对象的数组,这样,对象信息可以在运行时被完全确定下来,而在编译时不需要知道关于类的任何事情。
反射机制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当通过反射与一个未知类型的对象打交道时,JVM只是简单地检查这个对象,看它属于哪个特定的类。因此,那个类的.class对于JVM来说必须是可获取的,要么在本地机器上,要么从网络获取。所以对于RTTI和反射之间的真正区别只在于:
- RTTI,编译器在编译时打开和检查.class文件
- 反射,运行时打开和检查.class文件
public class TestMath {
static{ System.out.println("类初始化了"); }
public static void beanClass(String zsc){ System.out.println("这个方法是类触发的"); }
public void beanMath(String zyp){ System.out.println("这个方法是对象触发的"); } }
public class Class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InstantiationException, IllegalAccessException,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 //Class class1 = TestMath.class;
Class<?> forName = Class.forName("mytest.Proxy.bean.TestMath"); System.out.println("--------加载完成---创建对象----------"); Object newInstance = forName.new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基类"+newInstance.getClass().getSuperclass().getName()); Method[] methods = forName.getDeclaredMethods(); for(Method m:methods){ System.out.println("方法:"+m.getName()); Class<?>[] parameterTypes = m.getParameterTypes(); for(Class<?> o:parameterTypes){ System.out.println(o.getName()); } }
}
} |
问题
对象创建的过程。
在创建实例对象的时候,类加载器首先会检验该类的类类型是否被加载(就是.class文件),如果没有加载就会回根据类名字找到相应的class文件并加载到内存,形成对象。由加载的class对象创建对象。
Java的一切皆对象
从jvm的类加载器是对象,这个对象加载class文件形成类的类的class对象由这些对象创建普通的对象。而这些类型的类对象也是有对象组成,可以拿到class对象的方法对象,成员变量对象,构造器对象,方法参数对象,返回值对象。
代理
Java中源码已经实现了相应的动态代理,我们只需要编写下插件,组装机可。
InvocationHandler 接口的invoke方法需要自己实现,这个方法就是在被代理调用方法是的时候就会走这个invoke方法。
Proxy类主要是给接口返回一个代理的对象。
通过反射和动态代理简单模拟一个rpc
Java方法,需要被代理的类
//接口 public interface Animal {
String eat(String fool); }
class Lion implements Animal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eat(String fool) { return "lion eat "+fool; } }
|
反射工具类
public class ReflectUtill { public static class MyInvocatioHandler2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Class<?> clazz= null; /*public MyInvocatioHandler2(Class<?> clazz) { this.clazz = clazz;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Method[] declaredMethods = proxy.getClass().getDeclaredMethods(); for(Method m:declaredMethods){ System.out.println(m.getName()); }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proxy.getClass().isInterface()); Object sendMessg = SocketUtill.sendMessg(proxy.getClass().getName(), method.getName(), 1,2,3,4,5); return sendMessg; } }
public static Object getProxy(Class<?>[] clazz){ ClassLoader loader = 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 Object newProxyInstance = Proxy.newProxyInstance(loader, clazz, new MyInvocatioHandler2()); return newProxyInstance; }
} |
通信工具类(模拟的)
public class SocketUtill {
/**这个方法模拟远程的方法,运行需要运行的类,运行的方法,运行需要的参数作为运行条件, * 这个方法可以作为客户端,远端是服务端,此客户端的将运行条件传到服务端,服务端得到运行条件,根据需要到运行的类 * 反射出该类的对象,得到需要运行的方法,和运行需要的参数,运行方法得到结果,将结果传回客户端。 * @param objects * @return */ public static Object sendMessg(String clazz,String method,Integer... objects){ System.out.println("需要运行的类:"+clazz+",运行的方法:"+method); Integer sum = sum(objects);
return Integer.toString(sum); }
public static Integer sum(Integer... objects){ int sum1 = 0; for(int i=0;i<objects.length;i++){ sum1+=objects[i]; } return sum1; } } |
运行类
public class RPC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lass<?>[] clazz=new Class<?>[1]; clazz[0]=Animal.class; Animal animal= (Animal) ReflectUtill.getProxy(clazz); String eat = animal.eat("参数"); System.out.println(eat);
}
} |
运行结果是15.
因为我在接口的invoke方法里面执行了通信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加了几个数,这里想说明的是,当被代理的对象执行调用方法时,其实执行的是invoke的代码,所以被代理对象的执行结果主要的是看invoke方法怎么执行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