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引用自:小鹏_加油的《OSI七层模型详解》]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OSI模型:
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英语: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缩写为
OSI)
OSI模型共分为七层,由下往上依次是:
-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利用传输介质(例如网卡,网线,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等等)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其一般被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ogic link control,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层。 -
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该层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 -
第四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 -
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
向两个实体的表示层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其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和协调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 -
第六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 -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成的各种工作。它在其他6层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完成网络中应用程序与网络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与结束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并完成网络用户提出的各种网络服务及应用所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等各种协议。此外,该层还负责协调各个应用程序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