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在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个人金融信息,也收集了人脸、身份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和“后疫情时代”线上服务能力的升级,金融业务进一步向线上迁移,个人资产及信息安全风险愈加难以防范。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和行业陆续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及行业标准加大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
个人敏感信息如何进行收集、使用、传输,不仅决定了银行的业务能否顺利开展,也影响着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安全。11月1日起,《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开始实施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响应落实国家和行业的数据安全合规要求?如何有效防止敏感信息泄露,保障客户数据安全?
相似的痛点——敏感数据的安全防护
地方银行A
我行IT环境中存在大量的业务及客户涉敏数据,一直未能加以有效梳理与管理;各涉敏岗位人员可以收集客户信息资源,未能全面掌控涉敏数据的获取、存储、使用、转移、处理等各个环节,存在被非法传播和利用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地方银行B
我行的经营规模大,参与作业人员繁杂,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金融涉敏数据量巨大。随着数据应用、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