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确定一点就是volatile不具备原子性,但是拥有可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有序性。
不具备原子性的原因:
因为可以认为是三个步骤
- 根据jmm理解,从主内存获取变量的值,并将其放入线程工作内存
- 工作区中的变量副本执行加一操作
- 再将工作内存写入主内存
其中线程一和线程二有可能同时执行1,然后再执行2,3步骤的时候,就会重复赋同样的值。
可见性和有序性原因
volatile拥有指令重排和内存屏障这两个特点。
主要是以下四个指令
- LoadLoad屏障:对于这样的语句Load1; LoadLoad; Load2,在Load2及后续读取操作要读取的数据被访问前,保证Load1要读取的数据被读取完毕。
- StoreStore屏障:对于这样的语句Store1; StoreStore; Store2,在Store2及后续写入操作执行前,保证Store1的写入操作对其它处理器可见。
- LoadStore屏障:对于这样的语句Load1; LoadStore; Store2,在Store2及后续写入操作被刷出前,保证Load1要读取的数据被读取完毕。
- StoreLoad屏障:对于这样的语句Store1; StoreLoad; Load2,在Load2及后续所有读取操作执行前,保证Store1的写入对所有处理器可见。它的开销是四种屏障中最大的。在大多数处理器的实现中,这个屏障是个万能屏障,兼具其它三种内存屏障的功能
其中StoreLoad保证了可见性,也就是更改后立即写入主内存;其他三个命令保证了有序性。
内存屏障的作用与意义:
cpu在执行class文件的时候,有可能会在不影响依赖性的情况下修改指令顺序,即指令重排
boolean contextReady = false;
在线程A中执行:
context = loadContext();
contextReady = true;
在线程B中执行:
while( ! contextReady ){
sleep(200);
}
doAfterContextReady (context);
以上程序看似没有问题。线程B循环等待上下文context的加载,一旦context加载完成,contextReady == true的时候,才执行doAfterContextReady 方法。
但是,如果线程A执行的代码发生了指令重排,初始化和contextReady的赋值交换了顺序:
boolean contextReady = false;
在线程A中执行:
contextReady = true;
context = loadContext();
在线程B中执行:
while( ! contextReady ){
sleep(200);
}
doAfterContextReady (context);
这个时候,很可能context对象还没有加载完成,变量contextReady 已经为true,线程B直接跳出了循环等待,开始执行doAfterContextReady 方法,结果自然会出现错误。
当加上volatile之后。
context = loadContext() 和屏障下方的volatile写入语句 contextReady = true 无法交换顺序,从而成功阻止了指令重排序。
volatile和synchronized区别
1、volatile不会进行加锁操作:
volatile变量是一种稍弱的同步机制在访问volatile变量时不会执行加锁操作,因此也就不会使执行线程阻塞,因此volatile变量是一种比synchronized关键字更轻量级的同步机制。
2、volatile变量作用类似于同步变量读写操作:
从内存可见性的角度看,写入volatile变量相当于退出同步代码块,而读取volatile变量相当于进入同步代码块。
3、volatile不如synchronized安全:
在代码中如果过度依赖volatile变量来控制状态的可见性,通常会比使用锁的代码更脆弱,也更难以理解。仅当volatile变量能简化代码的实现以及对同步策略的验证时,才应该使用它。一般来说,用同步机制会更安全些。
当且仅当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时,才应该使用volatile变量:
1、 对变量的写入操作不依赖变量的当前值,或者你能确保只有单个线程更新变量的值。
2、该变量没有包含在具有其他变量的不变式中。
参考于http://www.sohu.com/a/211287207_684445
https://www.jianshu.com/p/ef8de88b1343
http://www.importnew.com/2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