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与解释的奥秘
1. 语言解释能否构建语言
在探讨语言的构建时,我们首先思考能否通过解释让语言发挥作用。当我们声明“‘~p’ 为真,当 ‘p’ 不为真”时,这其实预设了我们已经理解 “‘p’ 不为真” 的含义。实际上,这只是给出了一个定义:~p 定义为 “p” 为假。
这里有一个关键要点,在定义的右侧,我们不能省略 “p” 这个符号,也不能用其他符号替代它(除非借助另一个定义)。只要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将右侧理解为关于 p 的函数,即 “( )” 为假。
这也与一个事实相关,那就是用墨水画的线本身不存在真假之分,就如同它是黑色或弯曲的一样。此外,像 “‘p’ 为假” 这样的表述是否正确,也值得我们思考,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 “p 为假”。
当我们说 “‘p’ 为真” 时,它是否在描述符号 “p” 呢?我们通常认为它表明 “p” 与现实相符。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一幅按照精确投影方法绘制的特定现实的图像,而不是使用日常语言中的句子。这样一来,“‘p’ 为真” 对图像 “p” 的描述就会更加明显。我们可以将命题 “‘p’ 为真” 与 “这个物体和这个测量棒一样长” 进行比较,将 “p” 与 “这个物体长一米” 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并不完全准确,因为 “这个测量棒” 是一种描述,而 “测量棒” 是一个概念的定义。在 “‘p’ 为真” 中,测量棒直接进入了命题,“p” 在这里仅仅代表长度,而非测量棒本身。因为投影图形只有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才能将测量棒变成被测量距离的纯几何附属物,否则它本身并无真假可言。
如果我们给字符 “p” 命名为 A,并写成 “~p 定义为 A 为假”,那么只有当 A 对我们来说代表一个命题符号时,这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6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