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经过了详细的信息格式、网络IO模型的讲解,并且通过JAVA RMI的讲解进行了预热。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将进入这个系列博文的另一个重点知识体系的讲解:RPC。在后续的几篇文章中,我们首先讲解RPC的基本概念,一个具体的RPC实现会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然后我们详细介绍一款典型的RPC框架:Apache Thrift。接下来我们聊聊服务治理和DUBBO服务框架。最后总结一下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RPC框架。
2、RPC概述
2-1、什么是RPC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远程过程调用协议。一个通俗的描述是:客户端在不知道调用细节的情况下,调用存在于远程计算机上的某个对象,就像调用本地应用程序中的对象一样。比较正式的描述是:一种通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程序上请求服务,而不需要了解底层网络技术的协议。那么我们至少从这样的描述中挖掘出几个要点:
RPC是协议:既然是协议就只是一套规范,那么就需要有人遵循这套规范来进行实现。目前典型的RPC实现包括:Dubbo、Thrift、GRPC、Hetty等。这里要说明一下,目前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实现了RPC协议的应用工具往往都会附加其他重要功能,例如Dubbo还包括了服务管理、访问权限管理等功能。
网络协议和网络IO模型对其透明:既然RPC的客户端认为自己是在调用本地对象。那么传输层使用的是TCP/UDP还是HTTP协议,又或者是一些其他的网络协议它就不需要关心了。既然网络协议对其透明,那么调用过程中,使用的是哪一种网络IO模型调用者也不需要关心。
信息格式对其透明:我们知道在本地应用程序中,对于某个对象的调用需要传递一些参数,并且会返回一个调用结果。至于被调用的对象内部是如何使用这些参数,并计算出处理结果的,调用方是不需要关心的。那么对于远程调用来说,这些参数会以某种信息格式传递给网络上的另外一台计算机,这个信息格式是怎样构成的,调用方是不需要关心的。
应该有跨语言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调用方实际上也不清楚远程服务器的应用程序是使用什么语言运行的。那么对于调用方来说,无论服务器方使用的是什么语言,本次调用都应该成功,并且返回值也应该按照调用方程序语言所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
那么上面的描述情况可以用下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