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阻塞和非阻塞、同步和异步
5.2 Unix、Linux的五中IO模型
5.3 web 服务器简介及http协议
3.Web Server(网页服务器)
一个 Web Server 就是一个服务器软件(程序),或者是运行这个服务器软件的硬件(计算机)。其主要功能是通过 HTTP 协议与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Browser))进行通信,来接收,存储,处理来自客户端的 HTTP 请求,并对其请求做出 HTTP 响应,返回给客户端其请求的内容(文件、网页等)或返回一个 Error 信息。
通常用户使用 Web 浏览器与相应服务器进行通信。在浏览器中键入“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浏览器则先将你的域名解析成相应的 IP 地址或者直接根据你的IP地址向对应的 Web 服务器发送一个 HTTP 请求。这一过程首先要通过 TCP 协议的三次握手建立与目标 Web 服务器的连接,然后 HTTP 协议生成针对目标 Web 服务器的 HTTP 请求报文,通过 TCP、IP 等协议发送到目标 Web 服务器上。
4.HTTP协议(应用层的协议)
简介
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是一个简单的请求 - 响应协议,它通常运行在TCP 之上。它指定了客户端可能发送给服务器什么样的消息以及得到什么样的响应。请求和响应消息的头以 ASCII 形式给出;而消息内容则具有一个类似 MIME 的格式。HTTP是万维网的数据通信的基础。
HTTP的发展是由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所发起。HTTP的标准制定由万维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和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Force,IETF)进行协调,最终发布了一系列的RFC,其中最著名的是1999年6月公布的 RFC 2616,定义了HTTP协议中现今广泛使用的一个版本——HTTP 1.1。
概述
HTTP 是一个客户端终端(用户)和服务器端(网站)请求和应答的标准(TCP)。通过使用网页浏览器、网络爬虫或者其它的工具,客户端发起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上指定端口(默认端口为80)。我们称这个客户端为用户代理程序(user agent)。应答的服务器上存储着一些资源,比如 HTML 文件和图像。我们称这个应答服务器为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在用户代理和源服务器中间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层”,比如代理服务器、网关或者隧道(tunnel)。
尽管 TCP/IP 协议是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应用,HTTP 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必须使用它或它支持的层。事实上,HTTP可以在任何互联网协议上,或其他网络上实现。HTTP 假定其下层协议提供可靠的传输。因此,任何能够提供这种保证的协议都可以被其使用。因此也就是其在 TCP/IP 协议族使用 TCP 作为其传输层。
通常,由HTTP客户端发起一个请求,创建一个到服务器指定端口(默认是80端口)的 TCP 连接。HTTP服务器则在那个端口监听客户端的请求。一旦收到请求,服务器会向客户端返回一个状态,比如"HTTP/1.1 200 OK",以及返回的内容,如请求的文件、错误消息、或者其它信息。
工作原理
HTTP 协议定义 Web 客户端如何从 Web 服务器请求 Web 页面,以及服务器如何把 Web 页面传送给客户端。HTTP 协议采用了请求/响应模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报文,请求报文包含请求的方法、URL、协议版本、请求头部和请求数据。服务器以一个状态行作为响应,响应的内容包括协议的版本、成功或者错误代码、服务器信息、响应头部和响应数据。
以下是 HTTP 请求/响应的步骤:
1. 客户端连接到 Web 服务器
一个HTTP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与 Web 服务器的 HTTP 端口(默认为 80 )建立一个 TCP 套接字连接。例如,http://www.baidu.com。(URL)
2. 发送 HTTP 请求
通过 TCP 套接字,客户端向 Web 服务器发送一个文本的请求报文,一个请求报文由请求行、请求头部、空行和请求数据 4 部分组成。
3. 服务器接受请求并返回 HTTP 响应
Web 服务器解析请求,定位请求资源。服务器将资源复本写到 TCP 套接字,由客户端读取。一个响应由状态行、响应头部、空行和响应数据 4 部分组成。
4. 释放连接 TCP 连接
若 connection 模式为 close,则服务器主动关闭 TCP连接,客户端被动关闭连接,释放 TCP 连接;若connection 模式为 keepalive,则该连接会保持一段时间,在该时间内可以继续接收请求;
5. 客户端浏览器解析 HTML 内容
客户端浏览器首先解析状态行,查看表明请求是否成功的状态代码。然后解析每一个响应头,响应头告知以下为若干字节的 HTML 文档和文档的字符集。客户端浏览器读取响应数据 HTML,根据HTML 的语法对其进行格式化,并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
例如: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URL,按下回车之后会经历以下流程:
1. 浏览器向 DNS 服务器请求解析该 URL 中的域名所对应的 IP 地址;
2. 解析出 IP 地址后,根据该 IP 地址和默认端口 80,和服务器建立 TCP 连接;
3. 浏览器发出读取文件( URL 中域名后面部分对应的文件)的 HTTP 请求,该请求报文作为 TCP 三次握手的第三个报文的数据发送给服务器;
4. 服务器对浏览器请求作出响应,并把对应的 HTML 文本发送给浏览器;
5. 释放 TCP 连接;
6. 浏览器将该 HTML 文本并显示内容。
HTTP 协议是基于 TCP/IP 协议之上的应用层协议,基于 请求-响应 的模式。HTTP 协议规定,请求从客户端发出,最后服务器端响应该请求并返回。换句话说,肯定是先从客户端开始建立通信的,服务器端在没有接收到请求之前不会发送响应。
HTTP请求方法
HTTP/1.1 协议中共定义了八种方法(也叫“动作”)来以不同方式操作指定的资源:
1. GET:向指定的资源发出“显示”请求。使用 GET 方法应该只用在读取数据,而不应当被用于产生“副作用”的操作中,例如在 Web Application 中。其中一个原因是 GET 可能会被网络蜘蛛等随意访问。
2. HEAD:与 GET 方法一样,都是向服务器发出指定资源的请求。只不过服务器将不传回资源的本文部分。它的好处在于,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在不必传输全部内容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其中“关于该资源的信息”(元信息或称元数据)。
3. POST: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请求服务器进行处理(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数据被包含在请求本文中。这个请求可能会创建新的资源或修改现有资源,或二者皆有。
4. PUT:向指定资源位置上传其最新内容。
5. DELETE:请求服务器删除 Request-URI 所标识的资源。
6. TRACE: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7. OPTIONS:这个方法可使服务器传回该资源所支持的所有 HTTP 请求方法。用'*'来代替资源名称,向 Web 服务器发送 OPTIONS 请求,可以测试服务器功能是否正常运作。
8. CONNECT:HTTP/1.1 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通常用于SSL加密服务器的链接(经由非加密的 HTTP 代理服务器)。
HTTP状态码
所有HTTP响应的第一行都是状态行,依次是当前HTTP版本号,3位数字组成的状态代码,以及描述状态的短语,彼此由空格分隔。
5.4 服务器编程基本框架和两种高效的事件处理模式
5.服务器编程基本框架
虽然服务器程序种类繁多,但其基本框架都一样,不同之处在于逻辑处理。
I/O 处理单元是服务器管理客户连接的模块。它通常要完成以下工作:等待并接受新的客户连接,接收客户数据,将服务器响应数据返回给客户端。但是数据的收发不一定在 I/O 处理单元中执行,也可能在逻辑单元中执行,具体在何处执行取决于事件处理模式。
一个逻辑单元通常是一个进程或线程。它分析并处理客户数据,然后将结果传递给 I/O 处理单元或者直接发送给客户端(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取决于事件处理模式)。服务器通常拥有多个逻辑单元,以实现对多个客户任务的并发处理。
网络存储单元可以是数据库、缓存和文件,但不是必须的。
请求队列是各单元之间的通信方式的抽象。I/O 处理单元接收到客户请求时,需要以某种方式通知一个逻辑单元来处理该请求。同样,多个逻辑单元同时访问一个存储单元时,也需要采用某种机制来协调处理竞态条件。请求队列通常被实现为池的一部分。
6.两种高效的事件处理模式
服务器程序通常需要处理三类事件:I/O 事件、信号及定时事件。有两种高效的事件处理模式:Reactor和 Proactor,同步 I/O 模型通常用于实现 Reactor 模式,异步 I/O 模型通常用于实现 Proactor 模式。
Reactor模式
要求主线程(I/O处理单元)只负责监听文件描述符上是否有事件发生,有的话就立即将该事件通知工作线程(逻辑单元),将 socket 可读可写事件放入请求队列,交给工作线程处理。除此之外,主线程不做任何其他实质性的工作。读写数据,接受新的连接,以及处理客户请求均在工作线程中完成。
使用同步 I/O(以 epoll_wait 为例)实现的 Reactor 模式的工作流程是:
1. 主线程往 epoll 内核事件表中注册 socket 上的读就绪事件。
2. 主线程调用 epoll_wait 等待 socket 上有数据可读。
3. 当 socket 上有数据可读时, epoll_wait 通知主线程。主线程则将 socket 可读事件放入请求队列。
4. 睡眠在请求队列上的某个工作线程被唤醒,它从 socket 读取数据,并处理客户请求,然后往 epoll内核事件表中注册该 socket 上的写就绪事件。
5. 当主线程调用 epoll_wait 等待 socket 可写。
6. 当 socket 可写时,epoll_wait 通知主线程。主线程将 socket 可写事件放入请求队列。
7. 睡眠在请求队列上的某个工作线程被唤醒,它往 socket 上写入服务器处理客户请求的结果。
Proactor模式
Proactor 模式将所有 I/O 操作都交给主线程和内核来处理(进行读、写),工作线程仅仅负责业务逻辑。使用异步 I/O 模型(以 aio_read 和 aio_write 为例)实现的 Proactor 模式的工作流程是:
1. 主线程调用 aio_read 函数向内核注册 socket 上的读完成事件,并告诉内核用户读缓冲区的位置,以及读操作完成时如何通知应用程序(这里以信号为例)。
2. 主线程继续处理其他逻辑。
3. 当 socket 上的数据被读入用户缓冲区后,内核将向应用程序发送一个信号,以通知应用程序数据已经可用。
4. 应用程序预先定义好的信号处理函数选择一个工作线程来处理客户请求。工作线程处理完客户请求后,调用 aio_write 函数向内核注册 socket 上的写完成事件,并告诉内核用户写缓冲区的位置,以及写操作完成时如何通知应用程序。
5. 主线程继续处理其他逻辑。
6. 当用户缓冲区的数据被写入 socket 之后,内核将向应用程序发送一个信号,以通知应用程序数据已经发送完毕。
7. 应用程序预先定义好的信号处理函数选择一个工作线程来做善后处理,比如决定是否关闭 socket。
模拟 Proactor 模式
使用同步 I/O 方式模拟出 Proactor 模式。原理是:主线程执行数据读写操作,读写完成之后,主线程向工作线程通知这一”完成事件“。那么从工作线程的角度来看,它们就直接获得了数据读写的结果,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对读写的结果进行逻辑处理。
使用同步 I/O 模型(以 epoll_wait为例)模拟出的 Proactor 模式的工作流程如下:
1. 主线程往 epoll 内核事件表中注册 socket 上的读就绪事件。
2. 主线程调用 epoll_wait 等待 socket 上有数据可读。
3. 当 socket 上有数据可读时,epoll_wait 通知主线程。主线程从 socket 循环读取数据,直到没有更多数据可读,然后将读取到的数据封装成一个请求对象并插入请求队列。
4. 睡眠在请求队列上的某个工作线程被唤醒,它获得请求对象并处理客户请求,然后往 epoll 内核事件表中注册 socket 上的写就绪事件。
5. 主线程调用 epoll_wait 等待 socket 可写。
6. 当 socket 可写时,epoll_wait 通知主线程。主线程往 socket 上写入服务器处理客户请求的结果。
5.5 线程同步机制类封装及线程池实现
要是用线程同时来1万个连接需要资源非常多,创建销毁都会浪费形成,我们用线程池来解决。在空闲的线程池中找一个线程,用完后放回,不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