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景:
系统的模块划分为平台和业务,分别由平台组和业务组各自维护各自的代码。
typedef struct plat_container
{
int a1; /*平台用*/
int a2; /*平台用*/
....
int *p_an; /*平台用*/
int serv11; /*业务1用*/
int serv12; /*业务1用*/
.....
int servn; /*业务n 用*/
}plat_container_s;
如上所述,大量的业务数据引入导致该数据结构非常庞大。上面是举例,实际上肯定更复杂,还有指针及并发保护机制。
如下缺点:
1、数据结构庞大,可维护性差
2、大量的业务可能会通过这个数据结构和平台产生耦合。
这种大量的业务数据往里塞,就像我们吃火锅时不断往锅里加料一样,于是我笑称这种数据结构就是"火锅模式".
此种数据结构可能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都是这么写的,不怕笑话,我现在项目组正是这么做的,所以我想先自行做个实验优化这种数据结构,
降低这种业务和平台的耦合度。
我的想法如下:
typedef struct plat_container
{
int a1; /*平台用*/
int a2; /*平台用*/
....
int *p_an; /*平台用*/
struct list serv_list; /*业务链,业务可以动态扩展,当然也可以考虑用指定长度的数组,比如最多支持1024个业务特性*/
}plat_container_s;
平台提供业务注册接口,业务初始化时,调用该接口平台为业务分配空间,然后把内存地址返回给业务。平台把该业务节点挂在平台锁维护的
业务链表中。业务得到平台分配的内存空间后,爱存放什么数据随业务怎么放。业务数据完全对平台透明。平台也看不到业务的数据结构。
这是我的想法,我很少看到有人这么做的。所以发出来和大家讨论下,如果您有更好的实现则欢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