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继深度思考模型展示出强大的推理(Reasoning)能力后,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些模型似乎“想得太多”了。本文基于李宏毅教授的最新课程,深入探讨了如何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推理过程冗长、效率低下的问题。文章首先通过严谨的实验数据,打破了“推理越长,结果越好”的普遍迷思,并确立了“在有限资源下追求最佳表现”的核心工程准则。随后,文章沿着上期课程提出的四大技术流派,系统性地探讨了控制和优化推理长度的解决方案,包括“草稿链”提示法、学习最短正确路径、内化推理过程,以及将“效率”作为核心指标引入强化学习的激励机制。最后,文章以“长颈鹿的演化”为喻,深刻警示了在AI训练中过度优化单一指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 推理的悖论:越长越好,还是过犹不及?
上期课程我们探讨了如何让LLM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似乎正走向一个极端。许多先进的推理模型,在面对简单问题时,本可一语中的,却偏要“左思右想”,耗费大量计算资源,生成数千甚至上万词的冗长分析。这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更长的推理,真的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吗?
1.1 打破“长度=质量”的迷思
许多初步研究似乎表明,推理长度与正确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即推理越长,答错的概率反而越高。然而,这种观察结论可能存在谬误。李宏毅教授指出,这种相关性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因果关系。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存在一个共同的潜在因素:问题的难度。
- 高难度问题 → 模型需要更长的推理来尝试解决 →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