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层架构到微服务架构(四)之微内核架构

本文探讨了微内核架构,如何通过核心系统与插件设计实现高可扩展性和定制化,以电子设备回收系统为例,讲解了核心功能分离、插件管理和通信契约。适合关注软件架构灵活性和易扩展性的读者。

《从分层架构到微服务架构》是一系列介绍《Fundamentals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中提到的8种架构模式的文章,这里不会事无巨细地介绍所有的细节,而是会挑选其中关键内容,更多详情请阅读原书。

往期精彩:

前言

微内核架构(Microkernel Architecture),也被称为插件式架构(plug-in architecture),作为一个在几十年前就被创建出来的架构模式,它如今仍然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比如在Web浏览器领域,谷歌的Chrome浏览器之所以被认为功能强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有着丰富的插件类型;在开发工具领域,微软的VS Code初始安装后还只是个简单的文本编辑器,但用户可以安装各种插件,从而让它摇身一变成为功能强大的IDE。

Chrome和VS Code都是微内核架构的典型应用例子,它们提供一个具备最基础能力的核心系统,并定义好插件的开发接口。至于需要开发或安装哪种类型的插件,则完全由普通开发者和用户决定,这样的设计让系统具备了极强的可定制化和可扩展能力

架构视图

微内核架构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核心系统(core system)和插件(plug-in component),将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拆分成核心系统和插件,能够提供很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极大地方便了后续需求的新增和修改

微内核架构架构视图

核心系统

核心系统通常只需提供能够支撑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功能,比如前文所举的VS Code例子,用户初始安装的是VS Code的核心系统,它只是一个提供了打开文件、编辑文件内容和保存文件等基本功能的文本编辑器,其他的扩展功能(如语法检查)都是通过安装插件集成的。将复杂的业务逻辑从核心系统中剥离出来,并通过插件实现,能够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同时,因为复杂的功能都成了互不干扰的插件,系统的可测性也得到了提高。

考虑现在需要实现一个电子设备回收系统,在回收之前,每种型号的手机设备的回收流程都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去实现:

public void assessDevice(String deviceID) {
   
   
   if (deviceID.equals("iPhone6s")) {
   
   
      assessiPhone6s();
   } else if (deviceID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