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二年(1057 年),48 岁的张载赴汴京参加科举,与苏轼、苏辙同登进士榜。这位生于长安、长于眉县横渠镇的关中学者,或许未曾想到,自己在讲学中凝练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会在后世成为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永恒注脚。在动荡与变革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这四句话不仅是哲学宣言,更如同一盏明灯,为千年后的现代人指引着精神方向。
一、千年回响:横渠四句的诞生语境
张载所处的北宋,内忧外患交织。朝堂之上,王安石变法引发新旧党争,思想领域佛道盛行,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间百姓饱受战乱、苛政之苦,精神世界亟需价值重建。面对 “儒门淡薄,收拾不住” 的困局,张载扛起复兴儒学的大旗,以 “气本论” 重构宇宙观,试图从根本上回应佛道挑战。他在关中讲学,带领弟子 “学古力行”,推行井田制实验,将学术理想付诸社会实践。“横渠四句” 正是在这种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中孕育而生,它既是对儒家 “修齐治平” 传统的继承,更是面对时代难题的主动回应。
张载以 “为天地立心” 赋予自然现象道德意义,将 “天道” 与 “人道” 贯通,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悟价值;“为生民立命” 直指百姓生存困境,强调知识分子应承担起安顿人心、守护生命尊严的责任;“为往圣继绝学” 要求传承与创新文化经典,避免文明火种熄灭;“为万世开太平” 则展现出超越个人与时代的终极关怀,将学术理想升华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实践追求。这四句话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精神价值体系。
二、精神坐标:横渠四句的现代启示
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面临着精神空虚、价值迷茫的困境。“横渠四句” 恰似一剂良药,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为天地立心” 提醒我们重建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当人类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时,这四个字倡导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将生态伦理融入生活方式。从个人层面,它鼓励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不被功利主义裹挟,在喧嚣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正如当代环保主义者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他们正是在践行 “为天地立心” 的现代诠释,重新定义人类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为生民立命” 在当代转化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面对贫富差距、教育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无数基层工作者、公益人士深入一线,用行动诠释责任。支教老师扎根偏远山区,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孩子的未来;社区工作者倾听民众诉求,解决民生难题。他们用平凡的坚守,为弱势群体搭建起希望的桥梁,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尊严与温暖,这正是 “为生民立命” 精神的延续。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冲击,“为往圣继绝学” 的使命愈发迫切。故宫文物修复师用精湛技艺延续历史文脉,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工艺,学者们致力于经典研究与创新转化。他们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从《典籍里的中国》用沉浸式表演解读经典,到河南卫视以传统文化为内核打造爆款节目,这些实践证明,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文明基因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
“为万世开太平” 在当今世界展现出超越国界的价值。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挑战,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这一理想的当代回应。无论是参与国际维和行动,还是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中国都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普通人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从倡导文明对话、化解矛盾冲突,到传递善意与温暖,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诸多案例彰显着横渠四句的时代价值。在 “为天地立心” 方面,众多环保组织积极行动,以实际作为诠释着对自然的尊重与守护。“自然之友” 长期投身野生动物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等项目,通过宣传教育、实地调研与监督举报,推动公众环保意识提升,促使企业和政府在决策中融入生态考量,为天地树立生态价值之心 。
“为生民立命” 的践行者亦不在少数。比如乡村教师张玉滚,扎根深山 17 载,山路崎岖难行,他用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用品和书籍,用知识为山里孩子开辟出改变命运的通道,给这些孩子的人生赋予希望与方向。
于 “为往圣继绝学” 而言,“90 后” 小伙彭静旋在巴黎街头弹奏古筝,身着汉服的她将高山流水的古韵融入西方城市的喧嚣,借助网络平台,让全球网友领略到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助力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 。
在 “为万世开太平” 的实践上,中国维和部队奔赴南苏丹、马里等冲突地区,在枪林弹雨中巡逻警戒、护送物资、搭建难民营,为当地百姓带去安全与秩序,为构建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贡献力量 。这些鲜活案例表明,横渠四句穿越千年,依旧在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熠熠生辉,激励着人们担当作为 。
四、薪火相传:让古老智慧照亮未来
从北宋的书院讲坛到当代的城市街巷,“横渠四句” 始终是激励人们前行的精神力量。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永不过时。当我们在深夜加班时,不妨思考工作的意义是否契合 “为生民立命”;当我们面对文化差异时,不妨以 “为万世开太平” 的胸怀寻求理解与包容。
这四句话不是高悬的道德理想,而是可践行的生命准则。它呼唤每个现代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价值,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初心。当越来越多的人将 “横渠四句” 内化为精神追求,我们终将汇聚成改变时代的洪流,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