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卡(英语:Smart card 或 IC Card),又称智慧卡、聪明卡、集成电路卡[1]及IC卡,是指粘贴或嵌有集成电路芯片的一种便携式卡片塑料。卡片包含了微处理器、I/O接口及存储器,提供了数据的运算、访问控制及存储功能,卡片的大小、接点定义目前是由ISO规范统一,主要规范在ISO7810中。常见的有电话IC卡、身份IC卡,以及一些交通票证和存储卡。
- 基片:现在多为聚氯乙烯材质,也有塑料或是纸制
- 接触面:金属材质,一般为铜制薄片,集成电路的输入输出端连结到大的接触面上,这样便于读写器的操作,大的接触面也有助于延长卡片使用寿命;触点一般有8个(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4和C8设计为将来保留用),但由于历史原因有的智能卡设计成6个触点(C1 C2 C3 C5 C6 C7)。另外,C6原来设计为对EEPROM供电,但因后来EEPROM所需的程序电压(Programming Voltage)由芯片内直接控制,所以C6通常也就不再使用了。
- 集成芯片:通常非常薄,在0.5mm以内,直径大约1/4厘米,一般成圆形,方形的也有,内部芯片一般有CPU、RAM、ROM、 EPROM。
智能卡与IRD电压分别有3V, 5V ±10%,即2.7V至5.5V。GSM智能卡也是5V,但手机内部其他部件都是3V,所以和智能卡有个额外的电压转换部件。
依电源分类
依数据传输方式分类
- 接触式 (Contact card) 读写需要IO线路接触。
- 非接触式 (Contact less card) 使用RF、红外线、感应电动势、非IO线路接触,(非接触技术类似RFID技术)。
- 混合式(Hybrid-card 或 Combi-card)同时拥有接触与非接触接口。
运作
卡片内部运作除了硬件之外还有其软件,通常会需要一个核心COS(Card Operating System)提供服务,其内部软件系统架构如下: 硬件 (Hardware) → COS → AP (Application)
有些COS可以提供Java语言的服务,产生一个分支称为Java Card。Visa国际组织因此利用Java语言,发展出Visa OpenPlatform之卡片,后来则改称为Global Platform。MasterCard国际组织则支持另一个MULTOS (MULTti Operating System)平台。不管是Global Platform或是MULTOS,应用服务提供者可以随时在此两者平台上开发新的应用程序单元(Applet)去运行特定的功能,不必再经过Mask开发之过程,大大减少了开发的费用与时间。
相关标准
- ISO 7816(接触式智能卡,规定了规格/电气特性/通讯协议/部件等各方面)
- ISO 14443(非接触式智能卡)
通信相关用途的智能卡(IC卡)
- GSM SIM 卡,或 3G 移动电话的 USIM 卡:由各移动电话公司发行。
- IC电话卡:适用于该电信公司设置的 IC卡式公用电话。
金融用途的智能卡(IC卡)
- IC金融卡。由各银行发行。
- IC信用卡。例如:VISA Wave, MasterCard® Paypass™ ,EMV芯片信用卡等。
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 ),通常称为“SIM卡”,是保存移动电话服务的用户身份识别数据的智能卡。SIM还能够存储短信数据和电话号码。SIM卡主要用于GSM系统,但是兼容的模块也用于UMTS的UE(USIM)和IDEN电话。有人把CDMA2000和cdmaOne的RUIM卡和UIM卡,也称作SIM卡,虽然两者作用类似,并遵守了一样的所有机械、电气标准和部分软件标准,但是上层应用并不一定兼容。
SIM由CPU、ROM、RAM、EEPROM和I/O电路组成。用户使用SIM时,实际上是手机向SIM卡发出命令,SIM卡应该根据标准规范来执行或者拒绝;SIM卡并不是单纯的信息存储器。
SIM物理规格遵守UICC的规定,有四种型号:
- 最早的版本的尺寸是与标准信用卡相同(85×54×0.78毫米),触点则符合ISO 7816对ID-1型IC卡的规定。
- 由于手机小型化,目前的SIM卡,又称“Mini SIM”,一般裁剪为25×15毫米的插入式(如图所示,即UICC plug in)。发售时一般嵌在一个ID-1型卡中,使用前沿着预制切口取下。
- 2010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再从Mini SIM发展出缩小为15×12毫米的“Micro SIM”卡,Micro SIM卡首次使用在苹果公司所推出的iPad及iPhone 4。
- 2011年,苹果公司提出“Nano SIM”卡(8.8×12.3毫米)标准,经过2012年的一番竞争,该标准被欧盟采纳为4FF标准。现在盛传欧洲各电讯商正屯积数以百万计的“Nano SIM”卡以应付预计同年秋天开始发售的iPhone 5。
APDU= Application Protocol data unit, 是智能卡与智能卡读卡器之间传送的信息单元
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DataUnit)是指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
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DataUnit)物理层的PDU是数据位(bit),数据链路层的PDU是数据帧(frame),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packet),传输层的PDU是数据段(segment),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数据(data)。
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传输协议数据单元(TPDU)IC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存储卡到逻辑加密卡,目前CPU卡已经逐渐在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CPU卡根据通讯协议可分为两种: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CPU卡主要采用两种通讯协议:T=0和T=1通讯协议。T=0是异步半双工字符传输协议,T=1是异步半双工块传输协议。目前T=0通讯协议的应用较为广泛,国内外大多数CPU卡都支持该协议,在金融交易中也采用这种通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