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晶体结构中的相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 引言
在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的研究中,相位问题是结构解析过程中最为关键且棘手的问题之一。由于在实验中我们只能测量衍射强度而无法直接获得相位信息,因此需要借助多种方法来推导相位角,从而重建电子密度图并最终确定分子结构。本文将详细探讨几种主要的相位求解技术,包括直接法、分子替换、多波长异常散射(MAD)以及其他实验相位测定技术,同时介绍如何利用密度修正在初始电子密度图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2 直接法(Direct Methods)
直接法是一种基于数学统计理论的方法,它利用了原子在分子结构中的非随机分布特性。通过分析结构因子振幅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估算出某些反射的相位值。对于单个分子而言,直接法通常适用于小分子化合物,但对于较大的蛋白质分子,其效果可能会受到限制。
2.1 双空间直接法(Dual-Space Direct Methods)
双空间直接法结合了实空间和倒易空间的信息,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结构。这类方法通过迭代地在实空间寻找峰值并在倒易空间调整试用结构来进行相位优化。例如,SHELXD程序可以从帕特森图中挑选初始位置作为起点,进而使用最小函数评估这些位置的概率,从而找到正确的重原子位置。
初始位置选择流程
- 生成帕特森图 :根据观测到的衍射强度计算得到帕特森图。
- 挑选候选向量 :从未锐化过的帕特森图中选取两个原子构成的向量。
- 评分与排序 :使用修改后的最小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