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空闲时在忙什么

GitHub版本: https://github.com/cncounter/translation/blob/master/tiemao_2014/CPUIdel/CPUIdel.md


CPU在绝大部分时间是什么都不干的。 大多数技术专家都知道这个事实,但对于 CPU 是如何从空闲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忙完后又回到空闲状态的相应机制,我们还没有详细讨论过。 对现代处理器来说这种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今天大部分芯片设计的一个目标是将处理器尽快地切换到低功率状态。

Gustavo Duarte 写的 一篇详细文章 指出, CPU 空闲时(idle CPU)并不是什么都不干(doing nothing) —— 而是在运行空闲任务(idle tasks)。 CPU整体设计就是完成当前操作后尽可能快速地返回到空闲状态, 但系统必须要有某种方法/方式来唤醒芯片,让它去关注其他某些东西。 其中的一种方式是使用系统计时器(system timer)。

[图片来源:Gustavo Duarte]

如 Duarte 文中所述, 阻止CPU消耗太多电量的一种方法是内置更长的时钟周期(tick periods)。 通过这种方式,CPU在唤醒之前需要度过更长的空闲时间,然后执行基本任务,接着再次睡眠。

什么是空闲任务(idle task)?

空闲任务可能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 关键是你要理解CPU既然通电,那么就必须时刻不停地在运转, 即使他什么正事也不干。 在哲学上对应的词汇就是所谓的“忙等待”(busy waiting),本质是让 CPU 不停地去计算某个条件,看看是否为 true.

对于运行在x86芯片上的Windows来说, 这个功能表现为暂停(HLT)指令,对应 Windows 的 System Idle Process 进程。 Windows只有在某个CPU核心没有合适的线程可执行时,才会调用 idle 空闲进程去运行。 如果你查看 Windows 系统的任务管理器, 你会看到 System Idle Process(系统空闲进程) 大多数时候都显示一个较高的CPU使用百分比。 和进程列表中的其他进程不同,空闲进程的值越高,代表CPU的工作量越小。 设计 HLT 指令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电量消耗,并使 CPU 进入节能模式/状态。

HLT的历史

HLT(暂停)指令其实有很长的历史 —— 在 第一颗8086处理器 上就已经实现了, 但早期操作系统并不支持它。 老程序员可能会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 甚至连基本的 HLT 功能都总是不能按预期方式执行。 回首过去的超频年代, 那时候CPU有一个基本的工具(utility)叫做 Rain(雨), 用来实际地增加CPU的idle空闲时间(以及提升处理过程中的散热和能耗)。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看到硬件制造厂商和软件开发者都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是 Windows 8 创新的一个方面 —— 好吧,本质上只是尝试创新 —— 但却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结果。 在默认情况下它允许在处理过程中有更长的间隔周期,但这也导致一些程序产生问题,如Google Chrome等程序为了更快地对用户操作进行响应,会自动将时钟频率(tick rate)设置为操作系统所允许的最小值。 这个BUG在新版程序中已经修复了, 但仍可能减少某些Windows 8电脑的电池续航时间。

一颗 Intel 8086 CPU, 1978年。确实, 当时CPU是很简单的玩意儿 —— 大约只有2万个晶体管.

这确实是一个可以调节时钟周期的地方, 加上要支持没有基于晶体定时器的系统,使微软措手不及。 在Windows8中,软件通过混合操作系统时间记录的方式来调整前端总线速度,就会导致错误的基准测试结果 。 这种行为在[Windows 10]中一直保持, 尽管它只是一个小众的问题 —— 在操作系统产生错误的结果你必须调整系统前端总线的时钟.

原来的那篇博客主要讨论的是桌面操作系统,race-to-idle是现代CPU架构的关键组件。 AMD和英特尔每年都会发布新一代产品,还会经常推出更新,可能最高性能只提升那么一点点, 但通过更好的时钟门控(clock gating)却能显著提高能量使用率并更快地进行节能模式切换.

扩展阅读: 磁盘驱动器(硬盘)的工作原理

原文链接: What does a CPU do when it’s doing nothing?

原文日期: 2014-11-07

翻译日期: 2014-11-10

翻译人员: 铁锚


从程序员的视角,看计算机系统! 本书适用于那些想要写出更快、更可靠程序的程序员。通过掌握程序是如何映射到系统上,以及程序是如何执行的,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程序的行为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效率低下是如何造成的。粗略来看,计算机系统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硬件、编译器、操作系统和网络互连环境。而通过程序员的视角,读者可以清晰地明白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内部工作原理会对他们今后作为计算机科学研究者和工程师的工作有进一步的帮助。它还有助于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器和网络互连做好准备。 本书的主要论题包括:数据表示、C程序的机器级表示、处理器结构,程序优化、存储器层次结构、链接、异常控制流、虚拟存储器和存储器管理、系统级I/O、网络编程和并发编程。书中所覆盖的内容主要是这些方面是如何影响应用和系统程序员的。例如,在讲述数据表示,本书说明了用来表示数字的表示方法是有限的,它能够近似地表示整数和实数,但是这种表示方法是有限制的,程序员必须了解。在讲述高速缓存,本书讨论了矩阵代码中的循环变量的顺序是如何影响程序的性能的。在讨论网络互连,本书描述了并发服务器如何能有效地处理来自多个客户端的请求。 本书基于Intel兼容(IA32)机器,在Unix或者相关的操作系统(例如,Linux)上执行C程序。虽然书中包括了一些帮助读者将Java转化成C的提示,但是还是要求读者对C或者C++有一定的了解。 您可以通过本书的Web网站www.csapp.cs.cmu.edu获得完整的资料,包括实验和作业,授课笔记和代码示例。 本书英文版久负盛名,被众多专业人士称为“最伟大的计算机教材”之一,著名的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使用,程序员眼中的透彻讲述计算机系统的扛鼎之作。作者Randal E. Bryant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主任,ACM和IEEE双院士(Fellow),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ACM和IEEE颁发的大奖。   本书共分十三章,分别介绍了信息的表示和处理、程序的机器级表示、处理器体系结构、存储器层次结构、静态和动态链接、虚拟存储器、系统级I/O、网络编程和并发编程等精彩内容。其目的是解释计算机系统的所有本质概念,并向读者展示这些概念是如何实际地影响应用程序的正确性、性能和实用性。与其他主要针对系统构造人员的系统类书籍不同,这本书是写给程序员的,是从程序员的角度来描述的。本书为软件和硬件之间搭起了一个桥梁,它给出了一种帮助读者分别从硬件和软件的角度去理解一个程序及其行为的途径,这也填补了国内计算机系统教学中的一个空白。本书的最大优点是帮助读者理解概念,让读者很清楚地在脑海中构造一个层次型的计算机系统,从最低层数据在内存中的表示(如我们一直陌生的浮点数表示),到流水线指令的构成,到虚拟存储器,到编译系统,到动态加载库,到最后的用户应用。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例子和练习及部分答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每一个基本概念都有相应的笔头或程序试验,加深读者的理解。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