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语言中,数据和操作是分开声明的。C++将数据和操作封装在一起。
C++的数据成员包含在类对象中,成员函数不包含在类对象中。非内联函数只产生一个函数实例,内联函数在每一个调用处展开。C++封装数据和操作带来的开销主要由虚函数机制和虚基类函数引起的。还有一些多重继承下的额外负担。
C++有静态和非静态两种数据成员,静态,非静态和虚拟三种成员函数。
简单对象模型为每一个数据成员和成员函数分配一个槽,每个槽中有指针指向数据成员或者成员函数。对象中的成员以槽的索引值来寻址。该模型并没有实际应用,但索引和槽的概念被用于后面的模型。
表格驱动对象模型为对象分配两个槽,分别指向数据成员表格和成员函数表格。成员函数表格中存储了相应的成员。成员函数表格是一些槽,这些槽又分别指向各自的成员函数。这个模型也没有应用,但是成员函数表的概念应用到了虚函数上。
C++对象模型将非静态数据成员放在对象内,静态数据成员放在对象外,静态成员函数和非静态成员函数也放在对象外,虚函数则在对象中放置一个指针vptr,该指针指向一个虚表vtbl,该虚表中存放的是相应虚函数的指针。vptr的设定和修改由类的ctor,dtor和assign自动完成。虚表中的第一个槽用来存放指向type_info对象的指针,该对象用来支持RTTI。
C++对象模型的优点是空间和存取时间的效率,缺点是如果类的非静态数据成员有所修改,应用程序的代码也要重新编译。
在虚拟继承下,基类不管被派生类多少次,永远只有一个实例存在。继承的对象模型在3.4节。
假设类X有一个cctor,vdtor和虚拟foo成员函数,那么下面的代码:
X foobar(){
X xx;
X*px=new X;
xx.foo();
px->foo();
delete px;
return xx;
}
可能被转换为:
void foobar(X&_result){
_result.X::X();
px=_new(sizeof(X));
if(px!=0)
px->X::X();
foo(&_result);
(*px->vtbl[2])(px);
(*px->vtbl[1])(px);
_delete(px);
return;
}
struct和class的区别是struct的访问控制默认是public,class的访问控制默认是private。
把一个子类对象赋给一个父类变量,会发生对象切割。
多态只存在于public类体系中,非public的派生,void*指针不支持。
多态可以把派生类的指针赋给父类指针变量。也可以通过dynamic_cast和typeid运算符:
circle*pc=dynamic_cast<circle*>(ps);
多态的用途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接口来影响类型的封装,这个接口通常定义在一个抽象的基类中。
类对象大小:
1.非静态数据成员大小
2.对齐填充的大小
3.vptr指针
指针本身的大小是固定的。本质上,一个引用通常是以一个指针来实现的。
void*类型的指针变量只能有一个地址,不能通过它操作所指的对象,因为不知道该对象的地址空间。所以要显式转换,指明所要访问的地址空间的大小。
转换cast是一种编译器指令,它并不 一个指针所含的真正地址,只影响该段内存的大小和内容的解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