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这一门可如果选上的同学那可能在考完试之后重新询问自己,我到底学了些什么??
这一门课突出的重点就是多而杂,如果对于计算机通信真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一下中科大郑烇老师的《计算机网络》课,老师讲的很详细,可以好好听听。光在课上能学到的东西真的有限。
下面给出第一单元的名词解释来帮助大家更快的掌握内容。
词汇 |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样 |
|
|
OSI |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 |
OSI分为七层,这种分层既不至于太多导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也不至于太少使得每一层的功能变得复杂。 |
OSI参考模型的每一个层次都相对独立,逻辑功能上完整,层间接口清晰,层间以简洁的方式交接,减少了跨层的通信量。极大的提高了网络的通信效率和稳定性。 |
|
封装 |
将网络中逻辑上分离的功能从其底层结构中抽象出来,形成一个对象,隐藏该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仅对外公开接口,将更高层信息视为数据,并且为数据附上控制信息的过程叫做封装。 |
每一层都会对数据加上控制信息,使得对改层的数据进行封装,封装的好处一方面是如网络层的控制信息中蕴含着位置信息,可以便于准确的找到目标地址。另一方面由于对等层只能解封对等层的控制信息,因此核心数据不会被除应用层以外的其它层次读取。 |
封装与解封的过程是实现对等层信息交换的关键,即进行虚通信。该过程同时使得网络分层更加清晰,界限更加明显。 |
|
协议 |
计算机网络中互相通信的对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由语义、语法和时序三个要素组成。 |
为了将每一层进行明显的区分,只保留相邻两层的接口进行服务。,使得每一层的功能单一化,不会跨层的相互影响。 |
一方面对等层的通信受限于协议的规则,另外一方面由于协议的存在,对等层的交互有了统一的规则与标准,大大提高了网络通信的稳定性。 |
|
实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