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思想
前言:精益思想起源于汽车制造业。当时,传统生产方式遵循规模化的思路,增大产量才能分摊和降低成本。但实际情况是,增加的产出除了消耗更多原材料、能源、人工以外,并没有产生实际的价值。与规模化扩张相反,精益思想认为,应该从是否增加了价值的角度来评价一个活动是否是浪费。生产了更多的产品,如果没有市场来消化,就不会产生商业回报,因此也就没有价值。
对精益思想的直观理解就是消除浪费,即做有价值的工作,避免没有明确价值目标的工作。尽管消除浪费是精益思想的直观理解,但精益思想的核心在于对系统和开发过程的“持续改善”以及“尊重人”。
从“持续改善”来看,精益思想给出了以下五条改进系统和过程的原则。
识别价值
能够做出客户所需要的要求产品是十分必要的,而而文档是辅助客户理解和使用软件产品功能的制品,由此来判断可运行的软件产品和文档的价值。若是没有做出客户所要求的产品,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浪费时间与精力罢了。
定义价值流
只有增值的活动才是必要的,否则就属于浪费,应该予以改进或消除。如果编写了一堆客户用不到且对生产有价值的软件产品无用的文档,那么这些工作没有增加价值,应当避免。将精力与财力投入到没有必要的项目中实在是太蠢了。
保持价值流的流动
只有让生产出的价值快速流动并且转换为正确的产品,才能最终实现价值。等待、拥塞,都是价值流动的最大敌人,需要尽快发现这样的问题并加以干预消除。
拉动系统
拉”是与“推”相对的概念。“拉”表示基于客户的需求逐级触发生产环节,即由需求拉动开发。因此,在拉动式的开发中,每个生产活动都是有目的和有价值的生产,从而避免先生产再找下家“推”过去的浪费风险。
以丰田汽车为例,顾客订购什么样的车型,它就生产相应的车型,没有订单就不生产,从而避免汽车的过量生产。企业内部的零件生产也是如此,上游工序按下游工序领取零件的品种和数量进行生产,没有领取就不生产,从而避免零件的过量生产。其实,过量生产是精益生产的万恶之首。因为,一旦技术更改,或者市场从此不再需要此种产品,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持续改善
通过不断改善上述四个方面让价值的产出最大化。开发过程是动态的,因此上述四个方面总是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持续关注并通过优化活动将产出的价值最大化。
从“尊重人”来看,精益思想强调人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具体包括:在生产价值的过程中不给下游员工带来麻烦(例如,提供不合格的制品、让下游长时间等待)、避免员工超负荷工作、注重员工技能培训、注重团队凝聚力建设等。
国内的精益思想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精益思想尚缺乏系统的和足够高度的认识,在有组织的进行精益思想的普及教育和推广方面存在太大的差距,更大范围应用精益思想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