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html元素绑定事件的三种方式

浏览器的事件模型,就是通过监听函数(listener)对事件做出反应。事件发生后,浏览器监听到了这个事件,就会执行对应的监听函数。这是事件驱动编程模式(event-driven)的主要编程方式。

JavaScript 有三种方法,可以为事件绑定监听函数。

一、html标签的"on-事件名"属性

给"on-事件名"属性赋值。

<body onload="doSomething()">
<div onclick="console.log('触发事件')">

直接设置on-属性,与通过元素节点的setAttribute方法设置on-属性,效果是一样的。

el.setAttribute('onclick', 'doSomething()');
// 等同于
// <Element onclick="doSomething()">

注意点一:此种绑定只会在冒泡阶段触发。

注意点二:原样传入JavaScript引擎执行而不是函数引用。

<!-- 正确 -->
<body onload="doSomething()">

<!-- 错误 -->
<body onload="doSomething">

二、(用选择器选择元素操作)元素节点的事件属性

与一的区别是将元素选择下来了且赋值的是函数的引用。此种绑定也只会在冒泡阶段触发。

// 获取元素节点
const 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Button');

// 通过事件属性指定监听函数
button.onclick = function() {
  console.log('按钮被点击了!');
  alert('按钮被点击了!');
};

三、EventTarget.addEventListener() 方法最常用

使用选择器将元素选择到js代码块中,使用elemet.addEventListener(type, listener) 为选定节点添加事件监听。

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
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alert('Button clicked!');
});

上述三者优劣对比:

第一种HTML “的 on- 属性”,违反了 HTML 与 JavaScript 代码相分离的原则,将两者写在一起,不利于代码分工,且无法控制阶段,绑定只会在冒泡阶段触发。因此不推荐使用。

第二种“元素节点的事件属性”的缺点在于,同一个事件只能定义一个监听函数,也就是说,如果定义两次onclick属性,后一次定义会覆盖前一次,且无法控制阶段,绑定只会在冒泡阶段触发。因此,也不推荐使用。

第三种EventTarget.addEventListener是推荐的指定监听函数的方法。它有如下优点:

  • 同一个事件可以添加多个监听函数。
  • 能够指定在哪个阶段(捕获阶段还是冒泡阶段)触发监听函数。
  • 除了 DOM 节点,其他对象(比如windowXMLHttpRequest等)也有这个接口,它等于是整个 JavaScript 统一的监听函数接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