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与自驱
自律:利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完成,潜意识与理性存在对抗
自驱:内心主动想要完成,潜意识与理性达成一致
问题:将自律转化为自驱
理论基础(系统论):一个运转复杂的系统,总是从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反之,从零开始设计的复杂系统很难发挥作用,必须从一个简单可行的系统开始构建。
方法论:实现自驱,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将复杂目标拆分,而是设计一个简单的行之有效的模式,逐步进行优化。设定框架,建立简单系统,最后不断优化。
案例:读书
- 制定框架:明确领域主题,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
- 设计系统:每天阅读20分钟,记录关键词。
- 复盘和检查:行动对于实现目标是否有效(这一点做的很不好,关键就是没有反馈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读了哪些内容,做了哪些笔记;内容是否理解,能否实际应用;据我了解这个领域还有多远;时间和精力上是否允许我继续这个模式,是否需要微调。
- 微调:换一种信息输入模式;换一种记笔记的方式。
KPI陷阱
设定目标时量化目标,可能会陷入KPI陷阱。量化目标存在问题,将目标降维、简单化,偏离最初的设想,比如读书,给自己设定目标需要阅读多少页,最终完成的效果可能只是阅读了多少页,而没有真正理解。在定下指标后,自身的努力方向转为完成指标,忽略其他方面的要求。(这一点我不太认同,指定指标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制定。比如说阅读,设定阅读量的目标后,也可以增设阅读时长,记阅读笔记等指标,避免盲目追求某一个指标)
缺乏行动力的四个原因
稳定性
大脑适应了日常生活常态,会自主尝试扭转改变,拒绝作出巨大的改变。我们只能从小目标/简单系统开始慢慢调整状态,才能做出有效改变。
威胁敏感
在步入现代社会前,危险意味着可能丢掉生命,只有当收益远远大于风险时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在现代社会,威胁与收益的比例渐渐对称,不行动反而容易失去机会,因此威胁敏感不在适应当前社会。威胁敏感体现在:忽略有利因素、放大威胁因素。
应对方法
- 是否真实
- 发生可能性大吗
- 我有没有办法解决
- 正念练习(锻炼专注和感知能力):将注意力放在各种器官的感受之上,不要过分沉浸在思维当中
- 主动整理思维:利用闲暇时间回忆最近的经历,想要表达的话,获取的信息,看的东西。
- 行动优先:如果没有特别有力的不去做的理由,选择去做。
反馈缺失
行动力 = (期望 * 价值) / (分心 * 延迟)
期望指完成某件事的信心,价值指完成某件事的回报,分心指保持专注的能力以及周围干扰注意力的事情,延迟指完成这件事所需要的时间
应对方法
把思考变成乐趣:给自己找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解决;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完成;和之前的完成情况对比,想办法提升
经验值心态:简单重复的任务可以提高我的熟练度;困难复杂的任务可以带来大量经验让我快速成长。
状态导向
遇到问题的两种选择
1. 立刻行动,摆脱问题
2. 调整状态,以最好的状态来解决问题
问题1
状态导向的人不喜欢冒险和行动,不去做就不会错,导致缺乏行动力。
应对方法
训练自己做出自主决定的能力,多思考我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该怎么做。不管做对做错,都能训练自己决策方面的能力。
问题2
把精力放在无关紧要的准备事项中麻痹自己(假装努力)
应对方法
着手处理困难的关键问题,减轻不确定性,从而避免大脑分散注意力在后台处理。实践:优先处理最困难的事情。
问题3
过分聚焦于坏结果上,想象最坏的场景
应对方法
把重心移到我能怎么做上,哪些事情是我能改善这个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