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卷原因
FTP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自从引入这个理念,在行业内就得到了普遍的好评,尤其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FTP工具可以说在业内如秋风落叶,势不可挡,到目前为止,很多银行已经连续应用了一二十年,FTP系统也由粗放到精细,构建了一两个轮次了,FTP的理念基本上深入人心,但是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东西好用,或者哪一方面好用,一定要把它用到极致,甚至达到扭曲的地步,这个特点是一个双刃剑,FTP在行业的应用内基本上就是这样。
起初商业银行引进FTP管理理念,对于其全额资金管理理念,净息差的管理等概念其实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有一个点,大家都是很感兴趣的,那就是FTP的功能里,第一个就写着“公平绩效考核”,一看到这几个字,基本上眼睛都放光的,因为彼时大家陆续在强调不能一味的强调规模扩张,需要注重效益,但是苦于传统的净利润和营收等指标不能很好的评价存款的贡献,单纯的认为存款只带来成本,机构的评价不能很好的体现,个人的绩效合理更是个难题。
当大家发现FTP可以有效切分内部利润的时候,一下子像是悟道了,哦哦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存款也可以像贷款带来盈利贡献,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入FTP利润之后,确实实现了由规模管理到效益管理的转变,好用,那就多用点,于是就开始在使用上越发细致,调整项越来越多,曲线愈发复杂多样,收益调整手段频出,司库顾虑也越来越多,博弈愈发激烈,一切为了实现绩效目标,于是大家开始在有限的资金资源池内,开始了资源争夺大战,由此扩大到行业内,银行更习惯于在容易完成绩效目标的领域竞争,业务愈发同质化,于是,行业全面的内卷开始了。
近年来FTP被批评为沦为商业银行内卷的“罪魁祸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较为单一且扭曲的FTP用法
看似这个表述有点夸张,其实不然,真实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前商业银行构架你FTP体系,首要的用法就是用于绩效考核,很多银行甚至将其当作了唯一用处,FTP的确实有公平绩效考核的作用,且作用也可以立竿见影,但一味的强调这种用法,核心思想还是关注绩效,关注内部利益分配。过度绩效也导致了下一个问题。
2、 短期激励与内耗
由于FTP在资金定价中采用的是内部分配机制,常常会对各个部门的短期业绩产生影响。银行的各个部门,如贷款部门、存款部门、投资部门等,通过与内部资金池进行资金转移,实际上是在相互之间“竞争”资金。部门之间为了提高自己的利润表现,往往采取激进的风险偏好或者通过不当的资金调度来获取高收益。这种短期的激励机制,导致了部门间的不合理竞争和资源浪费,形成了内耗。
3、 过度关注资金成本与利润
FTP在计算资金成本时可能过于侧重短期内的资金成本,而忽视了银行长期战略、客户关系的价值或者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导致银行的决策过于局限在资金成本的框架下,无法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战略部署,增加了“内卷”效应。各部门为了在内部资金调配中占据优势,可能导致银行整体策略的失衡,影响了银行的健康发展。
4、 不公平的资金分配
FTP往往通过设定统一的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使得一些较小的部门或新业务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一些成熟业务可能会占据更多的资源,这也是过度绩效导向的必然结果,机构或者个人为了更好地达到绩效目标,肯定优先选择在自己能力擅长的好做的领域开展业务,更多的时候“以量提效”比“以价提效”来的快。这种不平衡的资金分配会导致创新性和可持续性较差的业务难以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失衡,也一定程度促进了行业同质化竞争。
5、 加剧内部竞争而非合作
原本FTP的设计是为了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合理分配资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往往变得更加竞争而非合作,甚至出现部门之间的资源争夺和互相拆台现象。这种内卷化的趋势,既阻碍了协同效应的发挥,也影响了银行整体的创新与风险管理。内部利益协调难度大,FTP定价机制涉及到银行内部多个部门和业务单元之间的利益分配,容易引发内部利益的博弈和矛盾。不同部门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FTP价格产生争议,增加了内部协调和管理的难度。
6、 过度优化资金结构,忽视风险管控
在极端情况下,银行为了优化FTP机制下的利润表现,可能采取过度“杠杆化”或者不够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忽视了银行在操作中的潜在风险。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更高的利润,但也埋下了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二、造成的影响
FTP作为商业银行内部的资金定价和管理工具,其原本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资金成本和利润,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配置的过程强调“价格导向”,即是通过FTP价格杠杆的作用,经济手段引导业务的开展,实现政策软着陆。在过度强调绩效的应用场景下,产生的内卷效应,造成了许多影响:
1、无法有效实现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
目前FTP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没有价格导向,而是绩效导向,因为计算出的价格被人为修饰过大,加了过多调整项。最终还是以绩效分配为准来摆布整体资源。这样便无法实现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优化和产品优化。
2、造成内部消耗,外部同质化竞争加剧
在FTP的应用中摆在银行业前面的是两个选择:一是通过FTP应用来“卷产品”、“卷结构优化”,差异化,谋发展,二是通过FTP应用于绩效来“卷人”,“卷同业”,“卷市场”。显然现在中国银行业绝大部分银行选择了第二个。那就必然造成了对内的经营内耗,对外的白热化竞争,于发展无益。
3、不利于宏观利率传导政策的执行
按照自律机制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将LPR引入FTP收益率曲线的构建,核心目标是由信贷业务的利率市场化通过FTP价格传导,促进存款业务业务的自主定价能力。但是当前以绩效为核心导向的机制下,是无法有效实现这一宏观政策意图的。
4、造成经营的短视,不利于长期战略发展
FTP原本是为了加强资金管理与部门间资源优化而设计的,但过度依赖这一机制并未能有效地引导银行实现长远利益,反而导致了内部分配的不合理、部门间激烈竞争、短期行为加剧以及风险管理的疏忽,从而成为商业银行内卷的根源之一。
综上,FTP的真正用法是帮助银行内部部门进行合理的资金成本分配和资源优化,增强银行的资金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部门协作。它的核心是通过一个内部资金定价机制,确保资金在不同业务单元之间高效、透明地流动,从而提升银行整体的绩效和战略目标达成度。但如果实施不当,FTP也可能带来过度竞争、内耗和短期主义等问题,因此需要银行在实际应用时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风险。
三、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求商业银行在应用FTP时需要有效的把控尺度,那么这个尺度怎么把控,需要树立司库部门的核心权威,构建强司库管理体系。
尤其是为了克服经营的短视行为,需要紧密配套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进行使用,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银行将FTP作为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内容,而不是管理会计的内容,因为两者具有天然的协同性,需要由同一部门(司库部门)实施执行。
说到这里,FTP与资产负债管理的关系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为什么说现在银行更偏重于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上构建FTP,两者由资产负债管理部统一实施应用,协调配置资源,这也是行业对于FTP应用困境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