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前言
最近打算拜读下《TCP/IP详解 卷1:协议》这本书,打算按照章节阅读来记录每一章的理解,欢迎大家的指正,一起学习交流。
电子书链接:
《TCP/IP详解 卷1:协议》在线阅读版(全网唯一) - 即时通讯开发者社区!
二、概述
本篇为即是《TCP/IP详解 卷1:协议》的首篇---概述,也是该“《TCP/IP详解 卷1:协议》学习” 博客文章专栏的首篇。
三、阅读小结
一、tcp/ip协议族的分层
1、四层模型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二、互联网的地址
分为 A、B、C、D、E五类,ip范围:
A类:0~127
B类:128~191
C类:192~223
D类:224~239
E类:240
注:可以只记住每类的起始地址即可,这样就可以推断出每一类的ip地址范围了。比如:
A:0,B:128,C:192,D:224,E:240,因为ip范围是连贯的,记住了B的起始地址128,就可以推出A类地址范围是 0 ~(128-1),即 0~ 127。
我们日常比较常见到应该是C类地址了,如192.168.1.1。
三、其他
1、发包过程中,每往下层层传输,会依次增加对应的协议首部。如
①、应用层填充完数据后,送到传输层
②、到达传输层:添加传输层的协议首部(如:tcp首部)
③、到达网络层:添加网络层的协议首部(如:ip首部)
④、到达链路层:添加链路层的协议首部(如:以太网首部)
2、各层对数据包的称呼
①、传输层:段(Segment),如:tcp段
②、网络层:数据报(datagram),如:ip数据报
③、链路层:帧(Frame),如:以太网帧
④、物理层:比特流
注:在网络层中,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数据报,也是能是一个数据报中的某个分片(fragment)
3、分用(Demultiplexing)
收包过程中,是从链路层开始接收,最后送往应用层。这里往上层传输的依据就跟拆包,解析包,根据首部一些信息,确认送往上层的哪里,这一过程称为“分用”。
比如:IP在首部中存入一个长度为8bit的数值,称作协议域。1表示为ICMP协议,2表示为IGMP协议,6表示为TCP协议,17表示为UDP协议。在网络层,只要根据协议域的值,就可以知道要送往传输层的哪种协议栈。
4、以太网数据帧的物理特性是其长度必须在46~1500字节之间。即最小应该满足46字节,不足46字节时需要padding。46字节不包含以太网首部和以太网尾部。
5、网络层一般提供寻址,不提供可靠传输。想要进行可靠传输,常见的可以使用传输层中的 tcp 协议。
6、网桥与路由器
网桥是在链路层上对网络进行互连,而路由器则是在网络层上对网络进行互连。网桥使得多个局域网(LAN)组合在一起,这样对上层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局域网。
TCP/IP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而不是网桥来连接网络。
7、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一些术语,如令牌环网、FDDI、SLIP,这些我只是简单的看过去,并没有细究,因为这些在互联网中做出了贡献,完成了使命之后已经被淘汰了。
而我觉得我们的时间是宝贵的,可以不必要将精力放在其上面。可以在学习之余,多花点时间在生活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