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益,就读于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眼视光学的一名从医学生,也是一名凭借自己对于计算机编程的喜欢,转行学编程的“野生开发者”。过去总爱用文字拆解生活的我,剖析患者的病情,最近突然迷上了用代码重构世界——比如用Python写个脚本自动整理电脑里乱成战场的文件,或是试着用C语言写个小代码。这大概就是我学编程的初心:用逻辑和创意的碰撞,让生活多一点“确定性”的浪漫,制作一个DIY机器人。
说到目标,我想分三步走:半年内先拿下Python和C++,做出个能简易的机器人;一年后补上SQL和JavaScript,试着搭个数据可视化看板,把“数据会说话”变成能摸得着的东西;更远的话,希望能钻进AI工程化领域,用LangChain之类的工具做个能帮普通人整理知识的智能助手——毕竟,谁不想当自己生活里的“数字管家”呢?
当然,计划再美也得落地。我给自己定了套“反脆弱学习法”:早上8点半雷打不动刷LeetCode(从简单题开始,慢慢啃中等题),跟着比特鹏哥学计算机语言,午休用Anki记核心概念(比如装饰器、RESTful这些,怕忘就反复戳),晚上8点到10点集中搞项目,虽然改两行代码能卡半小时,但每次提交PR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贡献者列表里,爽感比追完一集剧还实在。周末更充实:周六上午泡在开源社区当“工具人”,下午听《Syntax FM》的技术播客,顺便记记笔记;周日晚上复盘这周学的,用WakaTime看看代码量,要是哪周偷懒了,图表上的红柱子能把我臊得连夜补代码。
时间方面,我算过账:工作日每天至少1.5小时(晨间+午休+晚上),周末每天3小时,一周能凑够15小时——既不会把自己逼成“代码苦行僧”,又能保证稳步前进。毕竟,程序员吃的是青春饭,但拼的是持久力,可不能学两天就累到摆烂。
说到未来,我最想进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倒不是因为它的光环,而是这里“研究驱动+开发者赋能”的劲儿特别戳我:一边能和顶尖学者把论文变成产品,一边用MS Learn这样的平台反哺学习——想想看,在一个能把“Empowering Every Developer”刻进DNA的地方写代码,该多有动力啊?说不定哪天我做的工具,还能被放进MS Learn的案例库里,那可就太酷了。
这篇博客不是终点,是我和代码的“契约书”。可能会遇到Bug改到怀疑人生,可能会卡在某个概念上整宿睡不着,但没关系——毕竟,所有会写代码的人,都是从“Hello World”开始,一步步敲出来的。
下次见,我会带着新写的项目、踩过的坑,还有更清晰的思路回来。毕竟,代码的世界那么大,我得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