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1.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
- 建立连接(在分组交换中是建立一条虚电路VC),以预留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
- 如果再使用可靠传输的网络协议,就可使所发送的分组无差错按序到达终点
- 虚电路表示只是一条逻辑上的连接,分组都沿着这条逻辑连接按照存储转发方式传送,而不是真正建立链路一条物理连接
2.无连接的通信方式—Internet采用的方式
- 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网络在发送分组时不需要先建立连接,每一个分组独立发送,与其前后分组无关
- 网络层不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所传送分组可能出错,丢失,重复,失序
- 路由器简单,价格低廉
- 由运输层负责(差错检测,流量处理等)
4.2网际协议IP
- 网际协议IP
- 地址解析协议ARP
-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1.虚拟互联网络
- 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者中继系统
-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同一个网络)
-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同一个网络)
-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
-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
-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
- 使用IP协议的虚拟互联网络可简称为IP网
2.分类的IP地址
-
IP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32位标识符
-
IP地址由因特网名字与号码指派公司ICANN进行分配
采用点分十进制
-
IP地址的编址方法
- 分类的IP地址(32bit)
- 通过第一个字节的取值范围区分类别
- 两级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
- A类(8+24):0开头
- 全0表示本,全1表示进行环回测试
- 所以A类的网络号范围是1~126
- 主机号有2^24-2(去掉了全0和全1)
- 第一个字节的范围:1~126
- B类(16+16):10开头
- 不可能出现全0或者全1
- 所以网络号有2^14-1个(128.0.0.0是不指派的),从128.1开始,到191.255
- 最大主机数是2^16-2(去掉全0和全1)
- 第一个字节的范围是128~191
- C类(24+8):110开头
- 不可能出现全0和全1
- 网络号有2^21-1个,(192.0.0.0不指派)
- 最大主机数是2^8-2
- 第一个字节的范围是192~223
- D类:多播地址:1110开头
- E类:保留为今后使用:1111开头
- 特殊的IP地址
- 网络号全0表示“本”
- 主机号全1表示“本”,全1表示“所有”
- 网络号是127,主机号不是全0或者全1,表示环回测试地址
- 实际上IP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 子网的划分
- 构成超网
- 分类的IP地址(32bit)
3.IP地址和硬件地址
- 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硬件地址放在MAC帧的首部
- 在网络层及以上使用IP地址,在数据链路层及以下使用MAC地址
4.地址解析协议ARP
-
IP和域名
-
同网络的两主机进行通信
-
不同网络的两主机进行通信
-
已知IP地址,通过地址解析协议ARP,将IP地址映射为MAC地址
- 不管网络层使用的是什么协议,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时,最终还是必须使用硬件地址
- 每一个主机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里面有所在的局域网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
5.IP数据报的格式
-
一个IP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
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字节,是所有IP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
首部的固定部分后边是可变部分(1~40字节)
-
首部长度的最大值是60字节
-
标识
占16位,是一个计数器,用来产生数据报的标识
-
标志
MF(more fragment)等于1代表后边有分片,0表示没有
标志字段的中间一位是DF,DF等于0时才允许分片
-
片偏移
保证分片的顺序
分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以8字节为单位
-
版本(4位)
-
区分服务(8位)
-
生存时间(8位)
-
协议字段
-
首部检验和(16位):只检验首部,不是CRC
-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各占4字节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