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入门】机器学习基础概念与原理
一、机器学习概念
1、什么是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使用数据和算法模仿人类学习的方式,逐步提高自身的准确性。更具体地说,机器学习是赋予计算机学习能力的研究领域,它不需要明确的编程,就能让计算机学习。
机器学习主要分为三大类: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强化学习,而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中又衍生出半监督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机器学习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等领域,主要关注点在于自动化和预测。
2、常见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
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类别:
有监督学习算法:
有监督学习算法是指在监督下进行学习的一种机器学习方式,训练集中的数据带有分类标签或者有对应输出值。常见的监督式学习任务包括分类与回归。 主流的监督学习算法有决策树、逻辑回归、线性回归、K临近、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等。
- 线性回归 (Linear Regression):这是一种简单却强大的预测模型,用于理解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 逻辑回归 (Logistic Regression):虽然名字里有"回归"两个字,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算法。
- 决策树 (Decision Tree):这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和回归方法,通过一系列规则来进行预测。
- 支持向量机 (SVM):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类和回归算法,其目标是寻找一个超平面来最大化两个类别之间的间隔。
- 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一种集成学习算法,包含多个决策树,每个树都会独立地产生一个预测结果,最终的预测结果是这些预测结果的平均值。
- K最近邻 (KNN):一种基于实例的学习方法,主要用于分类和回归。
- 朴素贝叶斯 (Naive Bayes):一种基于概率的分类算法,对于大数据集具有很好的性能。
-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工作原理的算法,它试图模仿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应用于分类和回归等问题。
无监督学习算法:
无监督学习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主要方法,与监督学习不同,它不依赖于标注的数据,只使用数据本身进行训练。无监督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聚类和降维。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
- 聚类(Clustering):这是一种无监督的分类方法,它将数据点分组成几个组或“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点彼此相似,而不同簇内的数据点彼此不同。
- 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降维算法是将高维数据转换为低维数据的技术,以减少计算复杂度和提高模型性能。
- 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s Mining):关联规则挖掘是一种数据挖掘技术,用于发现数据集中的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
- 等距映射(Isomap):这种方法试图找到一个低维的流形结构来近似高维数据,从而保留数据的内在几何特性。
- 局部线性嵌入(LLE):这种方法通过保持高维数据点之间的局部线性关系来降维。
- 拉普拉斯特征映射(Laplacian Eigenmaps):这种方法是基于图论的降维技术,特别适用于处理网络结构的数据。
- 黑塞局部线性嵌入(HLLE):这是LLE的一个改进版本,旨在解决LLE在某些情况下的缺陷。
- 局部切空间排列(LTSA):这种方法试图找到一个低维的流形结构来近似高维数据,同时考虑数据的全局结构。
强化学习算法:
- Q-learning:Q-learning算法是一种强化学习算法,通过不断尝试和学习来优化智能体在环境中的行为策略。
- Deep Q-Networks (DQN):DQN算法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强化学习算法,通过将深度神经网络与Q-learning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处理高维度输入数据。
3、使用Python编程语言进行机器学习实践
Python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之一,特别是在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领域。Python有许多强大的库和框架,如NumPy、Pandas、Matplotlib、Scikit-learn等,这些库和框架为数据处理、可视化和机器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Scikit-learn是一个用于机器学习的Python库,它包含了众多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此外,TensorFlow和Keras等深度学习库也提供了Python接口,使得在Python中进行深度学习变得非常方便。
4、机器学习的应用领域
机器学习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等。在更具体的领域中,如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手写和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搜索引擎优化、医学诊断、信用卡欺诈检测、证券市场分析、汽车自动驾驶以及军事决策等方面,机器学习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两大支柱技术,正在引领着智能时代的革命。
二、机器学习算法
1、有监督学习算法
(1)线性回归
a.基本概念
线性回归算法是机器学习中最基础和简单的一种有监督学习模型,它用于预测一个连续的目标变量(也称为响应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这种模型假设输入变量 (X) 和单个输出变量 (y) 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简单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简单来说,一元线性回归处理的是一次线性方程,而多元线性回归则处理多次线性方程。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未知项的个数。
线性回归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直线,使得该直线尽可能多地穿过数据点。这条直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其中最常见的是y=w*x+b。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使用已知的数据集来训练模型,并根据输入的特征值来预测目标值。
b.应用案例
举一个关于房价预测的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其中包含了房屋的面积(特征)和对应的售价(目标变量)。我们可以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来根据房屋的面积预测其售价。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只有一个特征(即房屋的面积),那么我们将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如果有多个特征(例如,除了面积外,还有房间数量、地理位置等),那么我们可能需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
通过训练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最佳拟合线,这条线可以尽可能准确地描述房屋面积和售价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模型来预测未知房屋的售价了。
c.代码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 创建数据集
X = np.array([[1], [2], [3], [4], [5]]) # 房屋面积
y = np.array([100, 200, 300, 400, 500]) # 房屋售价
# 创建线性回归模型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 训练模型
model.fit(X, y)
# 预测未知房屋的售价
unknown_area = np.array([[6]])
predicted_price = model.predict(unknown_area)
print("预测的房价为:", predicted_price[0])
这段代码使用了NumPy和Scikit-learn库来实现线性回归模型。首先,我们创建了一个包含房屋面积和售价的数据集。然后,我们使用LinearRegression类来创建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并使用fit方法来训练模型。最后,我们使用predict方法来预测未知房屋的售价。
(2)逻辑回归
a.基本概念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是一种常用于解决二分类(0 or 1)问题的机器学习方法,例如估计某用户购买某商品的可能性,某病人患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以及某广告被用户点击的可能性等。虽然逻辑回归的结果用于表示"可能性",但它并非数学上严格定义的概率值,因此不能直接当做概率值来使用。在实际应用中,逻辑回归的输出往往用于和其他特征值加权求和,而非直接相乘。
此外,逻辑回归是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的一种,与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有一定的联系。逻辑回归根据给定的自变量数据集来估计事件的发生概率,由于结果是一个概率,因此因变量的范围在 0 和 1 之间。尽管现在许多复杂的任务所用模型的性能远超过逻辑回归,但逻辑回归仍然是机器学习领域最为常见的模型方法之一,常常用作处理各种任务的基准模型。
b.应用案例
假设有一个数据集,包含以下信息:
| 年龄 | 性别 | 是否购买产品A |
|---|---|---|
| 25 | 男 | 是 |
| 30 | 女 | 否 |
| 35 | 男 | 是 |
| 40 | 女 | 否 |
| 45 | 男 | 是 |
在这个数据集中,我们想要预测一个人是否会购买产品A。我们可以使用逻辑回归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将数据集分为特征和标签。在这个例子中,特征包括年龄和性别,标签是是否购买产品A。然后,我们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占80%,测试集占20%。
接下来,我们创建一个逻辑回归模型,并使用训练集对其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模型会学习到如何根据年龄和性别来预测是否购买产品A的概率。
最后,我们使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评估,计算准确率等指标。如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逻辑回归模型是有效的。
c.代码示例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confusion_matrix
# 读取数据集
data = {
'年龄': [25, 30, 35, 40, 45],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是否购买产品A': ['是', '否', '是', '否', '是']}
df = pd.DataFrame(data)
# 将是否购买产品A特征进行编码
df['是否购买产品A'] = df['是否购买产品A'].apply(lambda x: 1 if x == '是' else 0)
# 将性别列转换为 One-Hot 编码
df = pd.get_dummies(df, columns=['性别'])
# 将数据集分为特征和标签
X = df[['年龄', '性别_男', '性别_女']]
y = df['是否购买产品A']
# 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逻辑回归模型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 使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使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预测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 计算准确率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Accuracy:", accuracy)
# 计算混淆矩阵
cm = 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print("Confusion Matrix:")
print(cm)
d.代码示例
逻辑回归是一种分类算法,用于解决二分类问题。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回归代码示例,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confusion_matrix
# 生成模拟数据
np.random.seed(0)
X = np.random.randn(100, 2)
y = (X[:, 0] + X[:, 1] > 0).astype(int)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逻辑回归模型
logreg = LogisticRegression()
# 训练模型
logreg.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
y_pred = logreg.predict(X_test)
# 评估模型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confusion = 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print("Accuracy:", accuracy)
print("Confusion Matrix:", confusion)
这个示例首先生成了一个包含100个样本的数据集,其中每个样本有两个特征。然后,我们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接下来,我们创建一个逻辑回归模型,并使用训练集对其进行训练。最后,我们使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评估,计算准确率和混淆矩阵。
(3)决策树
a.基本概念
决策树是一种预测模型,代表的是对象属性与对象值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树中每个节点表示某个对象,而每个分叉路径则代表某个可能的属性值,而每个叶节点则对应从根节点到该叶节点所经历的路径所表示的对象的值。
决策树的基本流程是一个由根到叶的递归过程。在每一个中间结点寻找划分属性,递归重要的是设置停止条件:
- 当前结点包含的样本属于同一类别,无需划分;
- 当前属性集为空,或是所有样本在所有属性上取值相同无法划分;
- 当前结点包含的样本集合为空,不能划分。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该样本数据缺少这个属性取值。
决策树有两种类型的节点:内部结点和叶节点。内部节点表示一个特征或属性,叶节点表示一个类。内部结点有一个测试,这里的测试是针对属性进行判断。根据测试的可能结果,属性有多少个取值,就有多少个分支。
此外,决策树学习是一个预测模型;它代表的是对象属性与对象值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树中每个节点表示某个对象,而每个分叉路径则代表某个可能的属性值,而每个叶节点则对应从根节点到该叶节点所经历的路径所表示的对象的值。
b.应用案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决策树,用于预测一个人是否会喜欢某种水果。
根节点:问“你喜欢苹果吗?”
如果回答“是”,则进入左子树;
如果回答“否”,则进入右子树。
左子树:问“你喜欢香蕉吗?”
如果回答“是”,则进入叶节点(喜欢这种水果);
如果回答“否”,则进入叶节点(不喜欢这种水果)。
右子树:问“你喜欢橙子吗?”
如果回答“是”,则进入叶节点(喜欢这种水果);
如果回答“否”,则进入叶节点(不喜欢这种水果)。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步缩小范围,最终确定一个人是否喜欢某种水果。
c.代码示例
class TreeNode:
def __init__(self, question, left=None, right=None):
self.question = question
self.left = left
self.right = right
def predict_fruit(tree, answer1, answer2):
if tree is None:
return "无法确定喜欢哪种水果"
if answer1 == "是":
if tree.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37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