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冲突域
网络中,不同的主机同时发送数据时,就会产生信号冲突的问题主机A想要发送一个单播数据包给主机B。但由于传统共享式以太网的广播性质,接入到总线上的所有主机都将收到此单播数据包。同时,此时如果任何另一方,包括主机B也要发送数据到总线上都将冲突,导致双方数据发送失败。我们称连接在总线上的所有主机共同构成了一个冲突域。
-
传统以太网操作
-
传统共享式以太网的典型代表是总线型以太网。在这种类型的以太网中,通信信道只有一个,通过载波侦听(CSMA/CD)技术优化冲突域每个站点在发送数据之前首先要侦听网络是否空闲,如果空闲就发送数据。否则,继续侦听直到网络空闲。如果两个站点同时检测到介质空闲并同时发送出一帧数据,则会导致数据帧的冲突,双方的数据帧均被破坏。这时,两个站点将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的方法各自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再侦听、发送。
-
中继器
-
中继器(Repeater)作为一个实际产品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扩展网络距离,将衰减信号经过再生;
第二,实现粗同轴电缆以太网和细同轴电缆以太网的互连; -
通过中继器虽然可以延长信号传输的距离、实现两个网段的互连。但并没有增加网络的可用带宽。如图所示,网段1和网段2经过中继器连接后构成了一个单个的冲突域。
-
集线器
-
集线器同样可以延长网络的通信距离,或连接物理结构不同的网络,但主要还是作为一个主机站点的汇聚点,将连接在集线器上各个接口上的主机联系起来使之可以互相通信。
-
所有主机都连接到中心节点的集线器上构成一个物理上的星型连接。但实际上,在集线器内部,各接口都是通过背板总线连接在一起的,在逻辑上仍构成一个共享的总线。因此,集线器和其所有接口所接的主机共同构成了一个冲突域。
-
网桥
-
网桥(Bridge)又称为桥接器。和中继器类似,传统的网桥只有两个端口,用于连接不同的网段。和中继器不同的是,网桥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可以"学习"网络上主机的地址,同时具有信号过滤的功能。
-
网段1的主机A发给主机B的数据包不会被网桥转发到网段2。因为,网桥可以识别这是网段1内部的通信数据流。同样,网段2的主机X发给主机Y的数据包也不会被网桥转发到网段1。可见,网桥可以将一个冲突域分割为两个。其中,每个冲突域共享自己的总线信道带宽。
-
交换机(Switch)
-
交换机(Switch)也被称为交换式集线器。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连接在集线器上的所有主机共享可用带宽的缺陷。
-
交换机是通过为需要通信的两台主机直接建立专用的通信信道来增加可用带宽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交换机相当于多端口网桥。
-
交换机为主机A和主机B建立一条专用的信道,也为主机C和主机D建立一条专用的信道。只有当某个接口直接连接了一个集线器,而集线器又连接了多台主机时,交换机上的该接口和集线器上所连的所有主机才可能产生冲突,形成冲突域。换句话说,交换机上的每个接口都是自己的一个冲突域。
-
路由器
-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可以识别网络层的地址-IP地址,有能力过滤消息。实际上,除非做特殊配置,否则路由器从不转发广播类型的数据包。因此,路由器的每个端口所连接的网络都独自构成一个域。如果各网段都是共享式局域网,则每网段自己构成一个独立的冲突域。
2、 广播域
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如:在该集合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传输一个广播帧,则所有其他能收到这个帧的节点都被认为是该广播帧的一部分。由于许多设备都极易产生广播,所以如果不维护,就会消耗大量的带宽,降低网络的效率。由于广播域被认为是OSI中的第二层概念,所以象Hub,交换机等第一,第二层设备连接的节点被认为都是在同一个广播域。而路由器,第三层交换机则可以划分广播域,即可以连接不同的广播域。 可以在交换机上设置来避免冲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