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OSI model:
-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TCP/IP model:
- 应用层: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 运输层:为两个进程提供可靠或不可靠的传输与复用服务
- 网络层:做全球寻址
- 链路层:做局部寻址
- 物理层:透明的传递bits
协议与对应层:
- 应用层:DHCP,
DNS
,HTTP - 运输层:TCP,UDP
- 网络层:IP
- 链路层:ICMP,
ETH
设备与层极:
- 主机:5层
- 交换机:2-3层
- 路由器:3层
分层的优缺点:
- 优点:灵活,简单
- 缺点:更多的
头部信息
,不同层级或许之间的信息彼此有用
网络层IP的重要性:
- 保证了上下层的迅速更新
- 原则:
最聪明的终端,最傻瓜的交换机
物理层
电路交换与包交换(具体计算见谢书1-10)
- 电路交换:建立链接、传输,传播,拆除链接
- 复用:频分复用/时分复用
- 优点:可靠性强,只要连接建立就不受拥堵的影响。
- 缺点:建立链接拆除连接麻烦;对
突发数据交换
效率低下;对交换机
提出了高要求
- 分组交换:线路被占暂存;包被单独对待;包含有附带信息(地址)
- 复用:
统计复用
- 优点:简化交换机,实现
成本低
;带宽共享
;鲁棒性强
,不依赖于某一特定链路。 - 缺点:不保证数据一定可达。
- 复用:
- 注:带宽即频率范围
复用
- 时分复用TDM:实现简单
- 频分复用FDM: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
- 空分复用:wifi
- 码分多址CDMA:利用互不相通的正交序列,接受时进行两两相乘的内积然后相加除以位数即是发送的数据。
统计复用
:所有的需求不会同时到达
;结果不可靠;除极端条件都十分有效。
链路特性(带宽,有线,无线,广播)
时延计算
- 传输时延(transmission):由
分组数据长度
和带宽
决定,将数据推出交换机的时延 - 传播时延(progagation):由
传输介质
决定,数据在链路上传播的时间(一般在 2 ∗ 1 0 8 − 3 ∗ 1 0 8 m / s 2*10^8 - 3*10^8 m/s 2∗108−3∗108m/s) - 排队时延(W):由包到达的平均速率A和队列的平均长度L决定: W = L / A W=L/A W=L/A
- 处理时延:现在不考虑。
吞吐率R,文件大小F,总传输时间为T:
- R = F / T R=F/T R=F/T
链路层
四个主要任务
- 分帧
- 决定链路使用权
- 可靠传输
- 通常只在无线中实现,由交换机完成,例如直接传两遍,或者查错重传
- 检查错误与纠正
- 有线:直接丢掉,由端系统要求重传
- 无线:要求重传
多址接入协议原则:
- 一个节点发时吞吐量:R Mb/s
- n个点发时吞吐量:R/n Mb/s
- 分散鲁棒
- 简单低廉
ALOHA
- 没有时隙的概念,随时发送数据
- 有新来的帧,立即传输之,若碰撞,则等待一个帧间隔后以P的概率立即重传
- 效率 n p ( 1 − p ) 2 ( n − 1 ) np(1-p)^{2(n-1)} np(1−p)2(n−1),翻了两倍的原因在于 t 0 t_{0} t0传输成功的要求在于, t 0 − 1 t_{0}-1 t0−1与 t 0 t_{0} t0时刻都不能有任何节点传输数据,最大效率为时隙的一半 1 / 2 e 1/2e 1/2e
时隙ALOHA
- 没有载波监听,想发就发
- 每个节点的时钟同步
- 一个时隙发送一个帧
- 当一个节点想要发送一个帧时,它等到下一个时隙开始时发送
- 当一个时隙发生两个帧的碰撞时,发送方在时隙结束之前会得知
- 一次完整的传输过程:
- 等到时隙开始时传输一个帧
- 若成功则准备传下一个帧,否则则在之后的每个时隙内以P的概率重传,直到重传成功
- 若设每个节点都在以p的概率试图传一个帧,共n个节点,那么一个节点的效率即是 p ( 1 − p ) n − 1 p(1-p)^{n-1} p(1−p)n−1,时隙ALOHA的效率则是 n p ( 1 − p ) n − 1 np(1-p)^{n-1} np(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