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格式
跨区域的PC传输抽象语言(文字,图片,视频)--- 电脑无法识别抽象语言,只能识别电信号 --- 转换(抽象语言 <---> 电信号)--- 抽象语言转编码,编码转二进制,二进制转电信号
-
七层模型
OSI参考模型 --- OSI/RM --- 开发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ISO --- 国际标准化组织 --- 1979
应用层
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抽象语言转编码
表示层
将编码转化为二进制
会话层
维持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器之间的会话连接
传输层
实现端到端的传输(应用到应用之间的传输),端口号(传输层的地址)-> 区分和标定不同的应用(16位二进制构成)--- 1-65535(0端口不用,1-1023为知名端口号,用来标定也知服务)--- sport,dropt <源端口号,目标端口号(具体值)>
网络层
实现主机间的逻辑寻址 IP地址(逻辑地址 -- 可以变化的地址,IP地址本身就是为了区分和标定不同的广播域,设备在不同的广播域使用不同的IP地址标定)--- SIP,DIP(源ip,目标ip)
如何获取对端ip地址:
-1.直接知道对方的ip地址
-2.通过域名获取对方的ip地址
-3.通过ARP或应用程序访问服务器(相当于内嵌ip地址)
-4.通过广播获取
数据链路层
控制物理硬件,将二进制转换为电信号 --- MAC --- 所有芯片出厂时刻制的(固定的物理地址,48位二进制 -- 1.全球唯一2.格式唯一) -- SMAC.DMAC(实现主机间物理地址寻址)
获取目标MAC地址方法: ARP协议 -- 地址解析协议 -- 通过一种地址获取另一种地址 APR分类: ①:正向ARP -- 已知目标ip地址,获取目标MAC地址 过程:PC通过广播形式发送ARP请求,通过IP地址请求MAC地址,由于广播帧,所以该广播的所有设备都会收到这个请求, 设备收到后,先将数据包中的源IP和源MAC对应关系记录在本地的ARP缓存表。然后再看请求IP地址,如果请求不是自己的IP地址,则直接丢弃该数据包;如果是,则应答。 然后,再通讯,优先查看本地 ARP表格,有记录则按照记录中的MAC地址添加;若不存在,则再发ARP请求获取。 ②:反向ARP -- 已知目标MAC,获取对方IP地址 ③:免费ARP -- 利用正向ARP工作原理,请求自己的IP地址 作用:1.自我介绍;2.检测地址冲突 ④:代理ARP -- 激活后,路由器查看收到的ARP请求包,基于ARP请求的IP地址查看路由表,若本地路由可达,则冒充对端IP回复ARP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