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算法
1、聚类概念
聚类就是按照某个特定标准(如距离准则)把一个数据集分割成不同的类或簇,使得同一个簇内的数据对象的相似性尽可能大,同时不在同一个簇中的数据对象的差异性也尽可能地大。即聚类后同一类的数据尽可能聚集到一起,不同数据尽量分离。
2、聚类和分类的区别
聚类技术通常又被称为无监督学习,因为与监督学习不同,在聚类中那些表示数据类别的分类或者分组信息是没有的。
Clustering (聚类),简单地说就是把相似的东西分到一组,聚类的时候,我们并不关心某一类是什么,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只是把相似的东西聚到一起。因此,一个聚类算法通常只需要知道如何计算相似度就可以开始工作了,因此 clustering 通常并不需要使用训练数据进行学习,这在Machine Learning中被称作unsupervised learning (无监督学习)。
Classification (分类),对于一个classifier,通常需要你告诉它“这个东西被分为某某类”这样一些例子,理想情况下,一个 classifier 会从它得到的训练集中进行“学习”,从而具备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的能力,这种提供训练数据的过程通常叫做supervised learning (监督学习)。
3、衡量聚类算法优劣的标准
不同聚类算法有不同的优劣和不同的适用条件。大致上从跟数据的属性(是否序列输入、维度),算法模型的预设,模型的处理能力上看。具体如下:
1、算法的处理能力:处理大的数据集的能力(即算法复杂度);处理数据噪声的能力;处理任意形状,包括有间隙的嵌套的数据的能力;
2、算法是否需要预设条件:是否需要预先知道聚类个数,是否需要用户给出领域知识;
3、算法的数据输入属性:算法处理的结果与数据输入的顺序是否相关,也就是说算法是否独立于数据输入顺序;算法处理有很多属性数据的能力,也就是对数据维数是否敏感,对数据的类型有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