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拦截器、aop的 先后顺序和作用范围
在Spring框架中,过滤器(Filter)、拦截器(Interceptor)和面向切面编程(AOP)都是用于处理请求和处理流程的组件,但它们的作用范围和触发时机有所不同。下面我会解释这三者的先后顺序和作用范围。
- 过滤器(Filter)
- 过滤器是Servlet规范中的一部分,它在Spring框架之外,由Servlet容器(如Tomcat)管理。
- 过滤器在请求到达Servlet之前执行,并且可以在响应返回给客户端之前执行。
- 过滤器通常用于执行一些跨多个请求和响应的任务,如日志记录、身份验证、编码转换等。
- 过滤器通过实现
javax.servlet.Filter
接口来定义。
- 拦截器(Interceptor)
- 拦截器是Spring框架的一部分,它依赖于Spring的AOP模块。
- 拦截器在Spring的DispatcherServlet中工作,用于拦截请求并在控制器之前或之后执行。
- 拦截器通常用于记录日志、执行安全检查、数据绑定等操作。
- 拦截器通过实现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HandlerInterceptor
接口或扩展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handler.HandlerInterceptorAdapter
类来定义。
- AOP(面向切面编程)
- AOP是Spring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允许开发者定义横切关注点(cross-cutting concerns),这些关注点通常与业务逻辑无关,如日志、事务管理等。
- AOP通过代理模式在运行时织入切面(Aspect)到目标对象中,从而在不修改业务逻辑代码的情况下增强功能。
- AOP的切点(Pointcut)可以定义在方法执行之前、之后或异常抛出时触发。
- AOP通过实现
org.aspectj.lang.annotation.Aspect
接口并使用@Aspect
、@Pointcut
、@Before
、@After
、@AfterReturning
、@AfterThrowing
等注解来定义。
执行顺序:
- 首先,请求到达Servlet容器,触发过滤器(Filter)。
- 然后,请求被DispatcherServlet捕获,触发拦截器(Interceptor)。
- 接着,如果定义了AOP切面,它们会在相应的时机(如方法执行前或后)被触发。
- 最后,请求到达控制器(Controller),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
请注意,这个顺序可能因具体的配置和使用的技术而有所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来合理配置和使用这些组件。
拦截器的执行时机和原理
拦截器原理
- 根据当前请求,找到
HandlerExecutionChain
执行链,执行链可以处理当前请求的handler
方法以及handler
方法的所有拦截器
- 先来顺序执行所有拦截器的
preHandle
方法
(1)如果当前拦截器preHandle
返回为true
,说明放行,则执行下一个拦截器的preHandle
方法
(2)如果当前拦截器preHandle
返回为false
,说明不放行,则倒序执行所有已经执行了的拦截器的afterCompletion
- 如果任何一个拦截器返回
false
,就直接跳出,不会执行目标方法 - 所有拦截器都返回
true
才会执行目标方法 - 倒序执行所有拦截器的
postHandle
方法 - 之前的所有步骤如果有任何异常就不会继续向下执行,但都会直接倒序触发
afterCompletion
- 如何没有任何异常,页面成功渲染完成以后,也会倒序触发
afterCompletion
方法
拦截器执行流程图:
SpringMVC中拦截器执行时机和执行顺序分析
1. 拦截器的作用时机
- 和过滤器一样,拦截器也可以拦截请求。
- 过滤器是在
DispatcherServlet
处理之前拦截,拦截器是在DispatcherServlet
处理请求然后调用控制器方法(即我们自己写的处理请求的方法,用@RequestMapping
标注)之前进行拦截。
2. 拦截器的三个默认方法
-
实现拦截器需要实现
HandlerInterceptor
这个接口,这个 接口中有三个默认方法,这三个方法的执行顺序:- preHandle:控制器方法执行之前执行preHandle(),返回值是一个boolean,表示是否拦截或放行,返回true为放行,即调用控制器方法;返回false表示拦截,即不调用控制器方法
- postHandle:控制器方法执行之后执行postHandle()
- afterComplation:处理完视图和模型数据,渲染视图完毕之后执行afterComplation()
-
我们实现接口然后重写这三个方法,就会在对应的时机被自动执行。
3. 分析拦截器方法执行时机
3.1 preHandle()
和postHandle()
执行时机
- 在处理请求的时候会调用
DispatcherServlet
,这里面有如下代码:
-
mv=ha.handle()
这里就是调用处理请求的方法,返回值是一个ModelAndView
类型的对象。 -
上图这里可以看见在
mv=ha.handle()
之前和之后调用了applayPreHandle()
和applyPostHandle()
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就是执行所有拦截器的preHandle()
方法和postHandle()
方法。因此可以看见在处理请求之前执行preHandle()
,处理请求之后执行postHandle()
。 -
上图的
mappedHandler
是一个处理执行链,类型为HandlerExecutionChain
-
这个对象包含三个属性,如下图所示:
- 第一个
handler
表示当前请求对应的控制器方法; - 第二个表示当前请求对应的所有拦截器集合,可以看见第一个是自带的拦截器,第二个是我们配置的;
- 第三个表示的是
applyPreHandle()
这个方法执行完后最后一个PreHandle()
方法返回ture
的拦截器的索引。
- 第一个
-
-
既然有拦截就要有放行,拦截器的三个方法中要想要进行拦截肯定得在处理器方法执行之前,即只有PreHandle()方法会进行拦截然后判断是否放行。看下三个方法的源码,只有
PreHandle()
方法有返回值,返回true代表放行,false代表不放行: -
这里调用
applyPreHandler()
方法的源码:boolean apply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这里循环遍历所有的interceptor,按顺序遍历,这个顺序就是我们在配置文件中配置的顺序,除了我们配置的还有一个自带的, //这个拦截器是第一个生效的,索引是0 //for循环的第三个表示将每个返回true的拦截器的索引,赋值给interceptorIndex属性,然后再让索引自增,即interceptorIndex记录的就是 //这个applyPreHandeler()方法执行完后最后一个放行的拦截器的索引 for(int i = 0; i < this.interceptorList.size(); this.interceptorIndex = i++) { HandlerInterceptor interceptor = (HandlerInterceptor)this.interceptorList.get(i); //这里会调用每一个interceptor的preHandle方法,然后如果返回false表示不放行 if (!interceptor.preHandle(request, response, this.handler)) { this.triggerAfterCompletion(request, response, (Exception)null);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
如果
preHandle()
返回false则进入if语句,里面同样会返回false,然后返回到上一层调用的地方:
- 这里是false则进入if语句,直接retrun,因此不会执行下面的控制器方法,这就意味着
preHandle()
返回false代表不放行。
- 这里是false则进入if语句,直接retrun,因此不会执行下面的控制器方法,这就意味着
-
3.2 afterComplation
方法执行时机
- 在
DispatcherServlet
中有如下代码: -
- 这里的
this.render()
方法就是渲染视图的,在这个方法下面调用了treggerAfterCompletion()
方法,这个方法会调用不放行的那个拦截器之前的所有拦截器的afterComplation
方法。因此在渲染视图之后调用afterComplation
。 - 但是如果前面的
PreHandle
方法如果不放行,则执行不到这里,但是前面的applyPreHandler()
方法中会在不放行的时候自己调用treggerAfterCompletion()
方法,因此放行和不放行执行treggerAfterCompletion()
方法的地方不是同一个。
- 这里的
4. 多个拦截器时每个方法的执行顺序
- 若每个拦截器的preHandle()都返回true
- 此时多个拦截器的执行顺序和拦截器在SpringMVC的配置文件的配置顺序有关:
preHandle()
会按照配置的顺序执行,而postHandle()
和afterComplation()
会按照配置的反序执行
4.1 分析顺序执行和反序执行
这里看源码:
preHandle
-
这里调用所有拦截器的
preHandle()
方法:- 这里for循环遍历从索引0开始遍历interceptorList集合中的所有拦截器,这个集合拦截器的索引顺序就是我们在配置文件中配置的顺序,因此
preHandle()
是按照配置顺序执行
- 这里for循环遍历从索引0开始遍历interceptorList集合中的所有拦截器,这个集合拦截器的索引顺序就是我们在配置文件中配置的顺序,因此
postHandle
-
这里会调用所有拦截器的
postHandle()
方法:- 这个方法的调用是在
applyPreHandler()
这个方法执行完后执行的,因此如果这个applyPreHandler()
方法在遍历所有拦截器的preHandle()
方法时碰到了返回false的,即不放行,则会直接return掉,不会执行这个applyPostHandle()
方法。因此只要有一个拦截器不放行,则所有拦截器的postHandle()
都不执行,如下图:
- 这个方法的调用是在
-
如果所有的
PreHandle()
方法都放行,则会执行这个applyPostHandle()
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到它是从interceptorList
集合的最后一个索引开始向前遍历的,因此是反序
afterComplation
-
下面代码会执行所有拦截器的
afterComplation()
方法,可以看出for循环遍历拦截器集合的时候也是从后往前遍历的
上述的triggerAfterCompletion()
方法有两个地方可能会执行:
-
-
如果有拦截器不放行:在执行所有
PreHandle()
方法的applyPreHandler()
方法中,如果碰到某个拦截器的PreHandle()
方法不放行,就会执行triggerAfterCompletion()
方法。此时不会渲染视图,因为被拦截了。 -
如果全部放行:则会在视图渲染之后执行,上面有分析。
-
-
有拦截器不放行时:
-
源码:for循环里面的if语句在判断时就会执行
preHandle()
,如果不放行则进入if语句,里面会调用triggerAfterCompletion()
方法 -
此时
preHandle()
返回false的那个拦截器之前的拦截器的afterComplation()
会执行,理由如下:-
这里会调用最后一个放行的拦截器和它之前的所有拦截器的
afterComplation()
方法: -
this.interceptorIndex
就是在applyPreHandler()
方法中赋值的,它记录的是最后一个放行的拦截器在集合中的索引,而preHandle()
方法在碰到返回false的preHandle()
拦截器方法后就会执行这个triggerAfterCompletion()
方法(即这个拦截器的preHandle()
方法不放行),此时this.interceptorIndex
就记录的是最后一个放行的拦截器索引。 -
因此返回false的拦截器之前的拦截器的
afterComplation()
都会执行
-
-
-
若某个拦截器的preHandle()返回了false
- 即如果某个拦截器的
preHandle()
返回了false,则preHandle()
执行次数会比afterComplation()
执行次数多一次,多的就是按个返回false的preHandle()
- 即如果某个拦截器的
过滤器和拦截器的区别和执行顺序
一、两者的区别
1、拦截器
java里的拦截器是动态拦截Action调用的对象。它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使开发者可以定义在一个action执行的前后执行的代码,也可以在一个action执行前阻止其执行,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以提取action中可重用部分的方式。在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中拦截器用于在某个方法或字段被访问之前,进行拦截然后在之前或之后加入某些操作。------[百度百科]
2、过滤器
在Web中称之为Filter,通过配置多个过滤器,Web系统可以对所有的Servlet请求进行一层一层的过滤,以完成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常用的资源访问权限控制、特殊字符以及敏感词过滤、响应信息压缩等功能。
3、区别
1> 拦截器是基于java的反射机制的,而过滤器是基于函数回调。
2> 拦截器不依赖与servlet容器,过滤器依赖与servlet容器。
3> 拦截器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而过滤器则可以对几乎所有的请求起作用。
4> 拦截器可以访问action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过滤器不能访问。
5> 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拦截器可以多次被调用,而过滤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被调用一次。(注:这里的调用一次,是对于构造函数而言。而doFilter会对匹配的请求做持续的处理。)
6> 拦截器可以获取IOC容器中的各个bean,而过滤器就不行,所以我们可以在拦截器里注入一个service,可以调用业务逻辑。
二、两者的执行顺序
之后根据这张图,我们把过滤器和拦截器,摘出来,画出一张专一详解过滤器、拦截器,各函数执行顺序的示意图:
话不多说,都在图上了,请自行观摩。
三、过滤器代码demo
你在web.xml中分别配置firstTestFilter、secondTestFilter两个过滤器。
<filter>
<filter-name>firstTest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com.demo.Filter.FirstTestFilter</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firstTestFilter</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filter>
<filter-name>secondTest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com.demo.Filter.SecondTestFilter</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secondTestFilter</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分别创建FirstTestFilter、SecondTestFilter两个实现了Filter的过滤器类。
FirstTestFilter类:
package com.demo.Filter;
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
* @author :xch
* date:Create in 2018/7/16 13:48
* description:
*/
public class FirstTestFilter implements Fil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FilterConfig filter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Filter(ServletRequest request, 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FilterChain filterChain) throws IOException, Servlet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第一个Filter,执行filterChain.doFilter(request,response)之前。");
filterChain.doFilter(request,response);
System.out.println("我是第一个Filter,执行filterChain.doFilter(request,response)之后。");
}
@Override
public void destroy() {
}
}
SecondTestFilter类:
package com.demo.Filter;
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
* @author :xch
* date:Create in 2018/7/16 13:48
* description:
*/
public class SecondTestFilter implements Fil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FilterConfig filter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Filter(ServletRequest request, 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FilterChain filterChain) throws IOException, Servlet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第二个Filter,执行filterChain.doFilter(request,response)之前。");
filterChain.doFilter(request,response);
System.out.println("我是第二个Filter,执行filterChain.doFilter(request,response)之后。");
}
@Override
public void destroy() {
}
}
注:chain.doFilter将请求转发给过滤器链的下一个filter , 如果下面没有filter,那就是你请求的资源。
四、拦截器代码demo
在spring-mvc的配置文件中配置公共的拦截器:
<mvc:interceptors>
<!-- 对所有请求都拦截,公共拦截器 -->
<bean name="testInterceptor" class="com.demo.interceptor.TestInterceptor" />
</mvc:interceptors>
公共拦截器的实现类TestInterceptor:
package com.demo.intercepto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HandlerIntercepto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odelAndView;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
* @author :xch
* date:Create in 2018/7/16 14:06
* description:
*/
public class TestInterceptor implements Handler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httpServlet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httpServletResponse, Object o)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测试的拦截器函数:preHandle");
return tru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ost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httpServlet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httpServletResponse, Object o, ModelAndView modelAndView)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测试的拦截器函数:postHand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afterCompletion(HttpServletRequest httpServlet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httpServletResponse, Object o, Exception e)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测试的拦截器函数:afterCompletion");
}
}
代码部分结束,我们启动一下项目,随便发送一个请求,这个请求接口会打印信息:“我是TestController类函数:test”。
看一下控制台的打印信息:
打印顺序完全正确,也验证了图例的正确性。